BLENDLE:「餐廳單點付費制」的線上新聞閱讀體驗
BLENDLE:「餐廳單點付費制」的線上新聞閱讀體驗

在新舊媒體衝擊之際,傳統新聞媒體都在找尋新的出口。而「Blendle」就是在這樣的時空下所誕生的出路之一。

圖說:Blendle iPad應用程式。圖片來源:Blendle官網

「Blendle」是荷蘭一間創投公司所經營的線上新聞平台。不像我們熟知的老牌新聞媒體(像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透過傳統付費牆(paywall)模式,簡單來說可以想成是餐廳的「吃到飽方案」,也就是用戶每月付費訂閱,就能無限制閱讀網站所有(未開放的)文章。

圖說:傳統新聞媒體使用的付費牆模式,其實就像是我們熟知的餐廳吃到飽,付費後就能看到所有的新聞報導。圖片:pixabay.com。

而「Blendle」,則是透過微支付(micropayments)模式,這就像是「餐廳單點」的方式,觀眾只需對有興趣的單篇新聞或雜誌文章少額付費,甚至如果閱讀後不喜歡該則報導,還可以要求退費。

如何使用「Blendle」平台

在使用「Blendle」閱讀文章前,用戶需先註冊,並將他們的帳號與特定信用卡連結。在設定帳號時,用戶會標註他們有興趣的閱讀話題以及新聞記者,當有相關文章發布時,「Blendle」就會馬上寄信告知。當用戶看到喜歡的文章標題,就可以點入閱讀,而信用卡也會自動扣款(平均一篇文章為20分歐元)。如果用戶不滿意該篇文章,只要填寫回饋,退款就會馬上回到電子帳戶。

因為「Blendle」目前還沒有在美國上線,所以不確定美國市場反應如何,但是「Blendle」表示,荷蘭用戶目前可以在該平台上,閱讀所有荷蘭報紙和雜誌,更重要的是,大約22萬的荷蘭「Blendle」用戶,其實只針對不到5%的文章要求退款。雖然退款機制的實際使用率不高,但提供退款機制,的確讓消費者都能更安心地使用平台。

圖說:Blendle目前只有荷蘭版本,英文版本在近期內會推出。圖片來源:http://www.slideshare.net/blendlepress/blendle-40741048

「Blendle」在3月12日宣布,用戶除了可以付費閱讀荷蘭幾家出版社的文章,未來將可以挑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三家美國重量級傳統新聞機構的報導,這也是「Blendle」網站第一次收錄英文新聞。他們目前除了陸續和美國其他新聞報業接洽,也決定進攻法國和德國等國際市場。

三贏策略

目前網站上的文章價格都是由出版商自行訂價,雖然「Blendle」沒有透漏他們將如何和出版商「拆帳」,但是可以想見這是個互利互惠的交易。

「Blendle」就像是新版的新聞整合器,提供讀者閱讀各出版社文章的平台,透過網路熱門推薦,或是親友及名人的閱讀分享,讀者可以及時找到喜歡閱讀的素材,和希望追蹤的記者。

而對於各大出版商而言,「Blendle」提供其他利潤來源,同時透過了解「Blendle」的標題點閱率以及退款比例,也可以觀察市場反應,以及個別記者的評價。這些資訊對於傳統媒體的線上經營與轉型,可說是十分有幫助。但值得觀察的是,「Blendle」對這些傳統新聞媒體原本的付費牆營利模式,將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而另一個受惠的,當然就是讀者了。由於「Blendle」是走微支付(餐廳單點)模式,加上不滿意退費的機制,因此文章的品質非常重要,在「Blendle」平台上很少會看到誘騙點擊(clickbait)的內容,因為這些文章都被視作商品,每個讀者都希望他們付費閱讀的文章報導具有高品質。因此在「Blendle」平台,作者寫作不再為了吸取點閱率和廣告,而是希望紮實地贏得讀者的心。根據在荷蘭市場的觀察,八卦雜誌平均會受到比較多的退費要求,而長篇幅文章、分析,和評論式文章最受到歡迎,。

你覺得如果臺灣也有自己的「Blendle」,有機會成功生存下來,並且幫助本地新聞產業進行數位化轉型嗎?

圖說:現在如果進入到「Blendle」英文官網,將會看到這樣的畫面,想提早體驗「Blendle」的話,可以留下電子信箱註冊喔!圖片來源:Blendle。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Blendle官網Medium (Blendle Newsstand)
本文出自新媒體世代/What's Next for New Medi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