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暑假期間,台北市政府以「2005台北市牛肉麵節」為名,舉辦了一系列的城市主題節慶活動。透過文史研討、網路票選人氣牛肉麵、創意牛肉麵料理王競賽、美食地圖編製等熱熱鬧鬧的活動,相信多數人跟我一樣,直到現在才知道牛肉麵不是源自於大陸,而是台灣自己所發展出來的飲食。在活動期間,我們透過牛肉麵去體驗城市(吃的飲食文化)、去了解城市(過去的集體記憶)、以及去發現城市(各個角落的店家)。
牛肉麵節同時也為台北市城市發展帶來實質的貢獻。台北市政府引以為傲的是,他們以200多萬元的活動經費創造出驚人的城市經濟效益,據他們評估,這個為期約1個半月時間的牛肉麵節活動,為台北市牛肉麵店家增加了1億元以上的營業額。
擺脫園區思考,培養魅力
我們不能將牛肉麵節視為一般吃吃喝喝的官方活動,因為它與21世紀台北市城市競爭力息息相關。牛肉麵節創造了台北市獨特的城市魅力,也增加了它跟其他城市的競爭力。國際知名行銷學者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Marketing Asian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書中強調,魅力是當代城市競爭力的要件。
對於長久以來習慣以「工業區」或「科學園區」等模式去思考城市競爭力的人而言,以魅力做為發展的訴求,往往是難以被理解,並令人充滿困惑。為了理解方便,我們可以做如下的說明:增加城市的魅力就是要將城市發展成為具有豐富體驗的空間,體驗愈強烈、愈深刻、愈真誠,城市的魅力愈高。21世紀城市競爭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城市從單調疏離的物理空間轉化為充滿魅力的體驗空間,一個具有豐富體驗的城市,將會是全球投資、觀光、人才聚集的目標。
台北要走向輕型資本主義
我們必須要理解,時代環境的演進改變了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在過去的大眾社會裡,巨大的工廠、眾多的勞工、大量的生產、標準化的產品是競爭力的條件,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多一家工廠、多一條生產線在城市,等於是多一項競爭力。然而在今日分眾的社會,原本的競爭力要件反而成為成長的包袱,彈性的生產方式與產品的差異性才是發展的關鍵要素。面對這樣的改變,多一個創意、多一件設計、多一種體驗、多一種魅力,等於是為城市多增加一項競爭力。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付費體驗的時代》(The Age of Access)中明確地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的特色在於「輕」:設備租賃、勞務外包、降低庫存等,都是在減輕企業營運的重量,故事、意象、品牌、設計等能夠創造驚人市場利基的,都是不具重量的生產素材。對輕型資本主義(light capitalism)來說,擁有獨特風格、精彩的城市故事、以及興盛的文化活動,是城市政策推動的方向。近年來,我們常把上海與台北拿來做比較。可是,我們真的不需要跟上海比「重」(比賽興建大型建築物),我們要跟他們比「輕」。比創意、比文化,台灣的城市才有競爭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