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反思中國海外併購了。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UnocalCorporation),功敗垂成的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滿腹委屈地說:「中海油在市場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被華爾街充分認可,可惜受到美國政治的影響,最終功虧一簣。」傅成玉是於九月底在滬港青年經濟發展論壇上說這番話的。
「真正地走出去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卻是一個說不清的話題,」中國證監會的前任副主席史美倫,則對海外併購「大潑冷水」,她認為海外併購並非一帆風順,比如「TCL收購湯姆遜在十八個月後還未實現盈利,TCL、阿爾卡特與盈利還有距離。」
根據摩根大通近日完成的全球產業併購報告,今年中國企業的跨國併購總額是六十二億美元,這個數字在去年是近四十八億美元。自二○○三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成為國際市場一系列重大併購的買家,引得外界一片震驚。包括TCL、上汽集團、聯想、海爾等一大批名企成為此中主角,其中報價超過十億美元的有八起之多。
對於像TCL、聯想等立志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來說,史美倫認為海外併購將是其發展中的必經過程。走出去不單是企業個體行為,更多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深遠意義,尤其在中國企業屢遭受反傾銷調查情況下,對出口、配置資源等皆有正面作用。
大舉向海外砸銀彈
儘管如此,史美倫卻建議中國企業先消除海外收購的障礙,而並非盲目推進。她說,企業本身是否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企業能否跨過海外收購的門檻。上海匯豐銀行企業投資銀行及科技業務環球主管艾國誠認為,在所有國家的併購案例中,跨國併購都只占很小一部分,會受到公司、國家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去年中國國內五十四億美元資產被海外併購,但中國併購海外的只有十六億美元,比例是三比一;但到了今年,比例大概是十比一,這是奇怪的現象,」艾國誠說。
多觀望,切莫操之過急
現在是好的收購時機嗎?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屠啟宇則表示,目前在海外收購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中國溢價。「不僅是資源行業,跟中國收購有關的公司都明顯出現價格虛高的情況。」至於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時機,屠啟宇認為,現在中國企業除了成本方面有競爭優勢,並不適宜大舉的海外收購。
麥肯錫大中華區董事長歐高敦的建議是,「分析資產價值的時候,必須看未來十年的情況,尤其是現金購買,最終的決策需要由公司取捨,」歐高敦說。「全世界都有公司希望賣給中國企業,很多人都想借機甩包袱,中國企業不能操之過急,」歐高敦進一步指出,必須要有充分理由來支持收購,技術、材料等要素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對於海外併購策略,大企業不能好大喜功,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他贊同史美倫所說,國內併購做好了,才能考慮跨國併購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