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書選] 看懂,然後知輕重: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
[數位書選] 看懂,然後知輕重: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
2015.04.27 | 創業

前言

跟坊間大多數教人如何「做」的商業書籍不同,這是本討論怎麼「看」的書。

看什麼?看商業情境裡的互聯網。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主因近年與業界人士的一些教學、互動經驗,以及作為一個研究者的局外觀察,讓我感受到國內企業界對於數位變局、機會、挑戰的相對無感。當然,也有少數企業的掌舵者,已看到也看懂了變化的端倪,不太張揚地屯糧練兵,厚積武功,為下一個三五十年走出台灣的想像而進行準備。但國內多數企業目前的數位布局動作,究其實,是見樹不見林的應景敷衍。

這類敷衍,主要因為大家尚未感受到急迫的壓力,因此無意費神去從永續經營的策略高度,掌握數位變局。然而,在全球化、開放化的競爭環境裡,應景敷衍的數位局面,其實是很危險的。

「台灣過去以硬體製造業起家,創業精神從未落後世界,但在移動網路時代,還需要更多刺激。」——中國獵豹移動創辦人傅盛

「起得大早,趕個晚集。」——馬雲調侃台灣的網路產業發展

這些年中國發跡於互聯網的35~50歲一代企業家相繼來台交流。早些時候,他們或許還存心探探虛實;然而,虛實已明的這兩年,除了充當青年導師、吃吃台灣豆腐外,巨鱷們早已屢屢在談笑之間,用殊途同歸的說法指出台灣的「數位空洞」。比較麻煩的是,場子裡同席在座的各業人士,陪笑之餘,卻沒太多人切身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沒能感覺到嚴重性,主要是因為沒看到或沒看懂數位大局。看懂了,才知輕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寫這本書,試圖根據過去與業界相關的教學、互動經驗,把業界通常欠缺、但未來必須掌握的若干關鍵性數位林相和生態變遷邏輯(而非單棵樹的枝節),稍有系統地整理出來。但願這書能對國內各業的讀者,起一些導覽、提醒的作用

第一堂課:偶然與必然

歷史的偶然:獲利的浪頭

 2001年春天,台灣幾家大唱片公司所組成的基金會,向檢察單位檢舉當時氾濫的MP3檔案涉及侵權。接受檢舉的檢方,進到台南成功大學學生宿舍大舉搜尋,扣押一批硬碟裡滿是MP3檔案音樂的電腦,將一批學生列為犯罪嫌疑人。雖然作為檢舉人的基金會,在學生登報道歉後同意撤告,但一時之間殺雞儆猴的寒蟬效,讓那時流行的P2P音樂檔案分享行為一時收斂。基金會背後的唱片業者,當時都把這事當作是打擊網路侵權的一次勝利。

 2014年夏天,一本傳統上頗有分量的雜誌,面對讀者數目不斷下跌的窘境,大張旗鼓地進行「讀者研究」。透過問卷和焦點訪談,想弄清楚讀者到底想在每月發行的紙本雜誌上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會被什麼樣的封面所吸引。從社長、主編到行銷企畫、美工人員,無不關注著結論,準備好好設計未來的內容和封面來贏取讀者的目光。

這兩件看來不相干的事,有任何共通處嗎?有的。

 第一,這兒的唱片公司和雜誌社,都曾靠著它們竭力守衛、精進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唱片」和「雜誌」),賺過好幾桶金。第二,在既成商業領域中,它們都相信自己正循行業裡的行事標準,主觀上「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替股東最大化未來利潤。第三,在排山倒海而來的互聯網浪潮中,它們跟隨著行業慣性,把精力和資源投注在終究無關大局的瑣事上。第四,把時間拉長來看,事主們都因為違於時、盲於勢,扮演著對抗互聯網巨輪的唐吉軻德;客觀上並沒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反而一再蹉跎踐踏股東原來可能享受到的獲利機會。

 唱片,是針對大眾音樂娛樂需求,於二十世紀迸現的音樂消費模式。它是歷史的偶然,沒人規定想聽音樂非得放唱片不可。當愈來愈多消費者透過數位環境裡的其他媒介模式,可以更方便地聽音樂,唱片很自然地就會被多數人踢到角落去。唱片業想憑藉法律或技術阻擋數位浪潮,終究證明是徒勞。

 雜誌,在西方自十八世紀起,滿足了社會各個分眾市場的資訊需求。歷史雖久遠,但它仍是傳播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偶然。當傳統讀者透過數位環境裡的其他媒介模式,可以更方便地獲取有興趣的訊息,紙本雜誌很自然地就被邊陲化。無論如何優化雜誌內容,相對於互聯網上各色內容的眾聲喧嘩,都再難濟事。

 唱片公司和雜誌社的例子,說明各業習慣把自己綁縛在美好的過去,儘管曾經獲利,卻沒看清只是歷史浪潮裡的某個浪頭,太過緬懷歷史的偶然,拙於面對各種變局,忽略這才是歷史的常態。歷史是無情的,錯把歷史的偶然當作必然,就容易嘗到歷史的殘酷。

 馬雲曾對商業領域裡不勝枚舉的類似事象,做出了簡潔而貼切的歸納:「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很多人走過的路就是這樣的。」這段話算是商業史上不斷出現的,將歷史的偶然誤認為是歷史的必然,而盲於新生現實的註解。

 然而,順著這段話說,如果真的看見了、在乎了、搞懂了、也跟上了,就強而不敗了嗎?

 不盡然。底下這兩個例子,你一定熟悉。

 柯達(Eastman Kodak),1880年創立,幾年後便以「你只要負責按鈕,其他交給柯達」的訴求,在大眾化的攝影市場生根茁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很多年裡,柯達常入選世界十大品牌。就營收和利潤而言,1990年代後半段是最飛黃騰達的時期。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柯達便走向陡峭的下坡路,2012年在紐約州法庭聲請破產保護。

 諾基亞(Nokia),同樣是十九世紀創設的企業集團,於二次戰後進入資通市場,1990年代後半起推出一系列廣受市場歡迎的多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裡,是全球手機市占率第一名,隨伴的飛騰股價,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高企業之一。然而,接下來的幾年裡,開始急速下溜。很快地,從一代手機之王的寶座滑落,手機部門被微軟收購,最終Nokia手機品牌於2014年10月成為歷史。

 很多人都用過柯達和諾基亞的產品,也都理解這兩個曾經輝煌的品牌,分別隨著數位照相技術的普及與智慧手機的流行而殞落。相對來說,比較少人意識到,柯達在1975年即推出數位相機,而且在世紀交替、商用數位相機三十萬畫素蓋頂的那幾年裡,銷售量僅次SONY。同時,在2007年iPhone上市之前,占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過半的Symbian作業系統,背後即是諾基亞的贊助支持。

 也就是說,當柯達和諾基亞還是市場龍頭的年代裡,並非對於未來的挑戰毫無作為。相反地,他們不只看見、在乎、搞懂,而且還引領了種種後來將他們擊潰的相關技術開發。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因如豆的目光、狹隘的視野而敗。

那麼,他們為何而敗?因為符合人性的企業慣性。

 所謂符合人性的企業慣性,直白地說,就是企業組織裡賺錢的部門說話最大聲。不難想像,在他們各自的黃金年代裡,軟片和多功能手機相關事業部門,各自掌握了柯達和諾基亞最多的行銷與研發資源分配,也因此掌握擘畫這兩家企業航道的權力。雖然這兩家企業也有著數位影像或智慧手機一類的先進投入,但這些先進技術的開發比較像是與「本業」無關的私生子,相關部門的話語權勢必有限。

 就算看到不遠處有冰山,全速前進的鐵達尼號因為物理慣性,無論如何試圖轉彎,也來不及了。同樣地,柯達和諾基亞,因為始終來自人性的企業慣性,一路向前,看到懸崖時已無迴轉的餘裕。

 歸結起來,曾經獲利的企業,可能敗在看不清或看不懂歷史的變局,也可能敗在非常人性的慣性因循。在這樣的意義上,必須提醒決策者,快速推移的互聯網時代,無論新舊業者都容易由於視野或決心的局限,墮入衰退的懸崖。

 對於企業組織而言,短期營利來自抓住歷史的偶然,永續經營則有賴掌握歷史的必然。掌握歷史的必然,需要夠寬廣的眼界,也需要看明事態後一無反顧的決心。

更多《看懂,然後知輕重: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試閱請點選

@@BOOKID:126407@@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