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iCHEF要做餐廳的Costco,食材購買商機年底上看3億
[專訪] iCHEF要做餐廳的Costco,食材購買商機年底上看3億
2015.04.30 | 創業

資廚管理顧問公司(iCHEF)日前宣布,2014年7月被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投資150萬美元(約新台幣4600萬元),林敏雄取得iCHEF約25%股權,也讓資本額只有300萬元的iCHEF,估值來到1.8億元。已有500家店家採用iCHEF POS App,iCHEF收取約2千元月費,每月交易量達100萬,台北市的店家市占率達10%,預計年底成長至1500家店家。

《數位時代》專訪iCHEF共同創辦人暨行銷長程開佑,想了解iCHEF被投資的過程,iCHEF也首度公開他們將發展社群電商的規畫。

iCHEF今年目標:做餐廳Costco!

「今年,我們要做餐廳的Costco!」程開佑開門見山地說,iCHEF希望把餐廳食材電商化。2015年上半年會先完成會員制度線上商城,整合資訊流及金流,讓使用iCHEF的店家,可以直接在線上商城選擇購買有品質的消耗品、乾貨食材及生鮮食材,進一步深化經營餐廳社群。

回溯至2014年年中,除了現有的月費商業模式之外,iCHEF團隊在思考POS系統的下一步時考慮了三個方向:第一,把POS做到夢幻不可思議,其次,往消費者靠近,幫店家增加營收,第三,幫店家減少成本,變成店家的後盾。

iCHEF共同創辦人吳佳駿(左)、程開佑。
(圖說:iCHEF共同創辦人吳佳駿(左)、程開佑,把服務轉變成新商業模式。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iCHEF跟店家接觸時發現,餐廳規模不夠大,採買食材及耗材的成本很高,店家沒時間去採買,所以很依賴供應商送貨。除了被國內大盤商壟斷市場,議價能力低之外;食安議題連環爆,在資訊不夠透明的情況下,店家根本沒有判斷食材的能力。

程開佑解釋,餐廳的食材成本約30%,但去除裝潢折舊、耗材和人事費用後,淨利不到10%。以一家月營業額200-300萬的餐廳為例,每個月要花60萬元採買食材,光是買蛋可能就要花10萬元,對每家餐廳來說,光是1%至2%的價差就很大。

程開佑說,預計年底店家會成長到1500家,以每個店家平均要花30%食材費來計算,年底在iCHEF商城上購買食材的規模將達3億元。

貼心服務變身商業模式

iCHEF原本就幫店家免運費寄送設備、iPad、發票紙等設備耗材,500家店家中,每個月有40-50家會需要耗材,每家平均花3-5萬元,單單設備耗材,去年就貢獻2千萬營業額。

沒想到原先為社群做的服務,也可以延伸出新的商業模式,iCHEF用線上通路的方式做會員制度商城,價格比市價便宜1%至5%,幫店家減少成本,解決金流的問題,讓小餐廳可以輕鬆採買。程開佑說,「超市分類就是通路的價值,是現在餐廳市場所缺乏的。」

程開佑說,為什麼沒有POS廠商做B2B的商城?iCHEF有了麻膳堂的支持,更加懂得餐廳的需要。麻膳堂總經理徐安昇為了食材,花許多心力去找優質的油、肉、醬油、凍豆腐及高麗菜的供應商。而唯一能延續食材經驗的方式,就是透過餐廳業務用食材市場,打破傳統供應商的壟斷市場。

第一波將販賣乾貨類消耗品,如清潔劑、紙巾,年底食材購買才會正式上線。商城上會提供每種類別品項的前4到6名廠商,由有物流能力的供應商直接出貨給店家,也設計店家回饋機制,希望把議價和購買的能力還給店家。

2015年,iCHEF將進軍日本、韓國、泰國及香港,選擇這些國家是因為地理位置近,環境單純,不會出現太強的競爭對手。iCHEF將會先學習當地人使用POS的行為,爭取第1家店家免費測試,再擴展到10家,會花3至6個月時間測試產品。

全聯老董策略投資,強化iCHEF物流及供貨?

這是iCHEF當初提給全聯董事長林敏雄的近程規畫,也是他們能得到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投資的關鍵。透過徐安昇的引介,iCHEF團隊才有機會認識林敏雄並提案。程開佑說,其實找林敏雄投資的壓力最大,因為每一筆錢的目標及策略都要很謹慎。

程開佑說,全聯在零售業的豐沛資源,加上iCHEF的1500家店家,未來會非常有力量。目前還在計畫如何槓桿電商及零售商的能量,做生鮮食材配送,提供例如1小時到貨或到店取貨等等。至於未來iCHEF線上商城的物流及供應商是否會與全聯有緊密結合?程開佑則不把話說死。但全聯線下經營的經驗,肯定會為技術出身的iCHEF帶來更加扎根的產業知識及資源連結。

不走免費模式,O2O關鍵在線下解決方案

當時其實有許多創投和天使找上iCHEF,iCHEF希望找到長期投資對象。網路類型創投希望iCHEF用免費模式快速擴張店家,推高估值,再找下一輪投資人。

不過,程開佑以「老派經營之必要」來形容iCHEF,他說,「網路是蛋糕上的草莓,是為了讓原有的產業運作得更好,更有效。」提供免費、萬用型的POS系統,會讓店家沒有一定要學會使用的誘因,線下導向的生意如果用免費模式的話,少了客製化和服務,就缺乏價值。而要做有價值的事情,才能有合理的報酬。

程開佑問說,「你相不相信店家要一個一個去做,長期承諾一個市場,可以延展出新的商業模式?相不相信可以超過市場上的平均表現?」他指出,推高估值也許適用於網路公司,但iCHEF如果想在未來每年銷售量都成長3倍的話,關鍵在於提供一個極佳的線下解決方案,唯有餐廳做所有事都在iCHEF App上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O2O虛實整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