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有看沒有懂?Vox主打解釋性新聞
新聞有看沒有懂?Vox主打解釋性新聞

關於美國媒體,你可能只聽過CNN或《紐約時報》,但現在你不能不認識重新定義新聞的Vox,它每月瀏覽人次高達2,300萬,還獨家專訪到歐巴馬!重點是,它才成立一年而已。Vox是誰?他們怎麼辦到的?

要了解Vox,不能不先從認識Vox Media開始。它創立於2003年,旗下擁有7個媒體品牌,橫跨運動、科技、美食和時事評論等不同主題,科技媒體The Verge、體育媒體SB Nation皆為該集團旗下的知名品牌。這些網站的共同特色就是設計皆非常精美,介面簡潔、照片美觀大方、沒有醜陋的廣告。Vox執行長班克夫(Jim Bankoff)在接受PandoMonthly專訪時表明:「對,我們的網站就是想要創造一種當你進來時,會覺得臉被一堆錢砸到的感覺,因為我們的網站就是這麼的好。」

Vox.com
(圖說:Vox網站的介面設計相當簡潔現代,主色調為黃灰兩色,頗有其姊妹網站The Verge的風格。)

被視為21世紀的Time

班克夫敢誇下海口說自家網站充滿高級感不是沒有原因,當傳統媒體拚命縮減人力和砍預算時,Vox卻反其道而行,大力招募一線記者和優秀工程師,希望將Vox塑造成21世紀最優秀的新媒體公司。

去年底才結束一輪募資的Vox,現在估值高達近4億美元,旗下員工有350人,班克夫預計今年將會是Vox的獲利元年。而其高度垂直化整合的經營策略,更讓Vox被《紐約時報》稱為「21世紀的時代公司(Time Inc.)」。

因此當前《華盛頓郵報》明星記者克萊(Ezra Klein)說他受夠了僵化的傳統新聞文化,想要進行一個顛覆新聞窠臼的「X計畫」(Project X),找上Vox Media合作時,也就不太讓人意外了。而這個X計畫也就是去年4月正式上線的Vox.com,一個主打解釋性新聞的新聞網站,又被稱為新聞界的維基百科。

Vox一推出立刻受到新聞界的矚目,原因之一是因為創辦人克萊本身就是個才華洋溢的年輕記者,他在《華盛頓郵報》針砭政治時事的部落格Wonkblog,每月瀏覽人次高達300萬,才30歲就已被媒體稱為「新聞界的神童」。因此當他帶著同事高調離開《華盛頓郵報》宣布推出Vox時,格外具有劃時代的世代革新意義。

Vox網站本身最大的特色在於希望幫助讀者理解新聞,而非只是知道新聞,因此Vox不強打獨家、即時或直擊,他們系統性地整理新聞事件發展,讓讀者對於新聞背後的新聞更有概念,「卡片堆」(Card Stack)就是在這種概念下應運而生的設計。舉例來說,大多數的讀者看到聯準會調高利率的新聞時,恐怕都無法在第一時間認識到這則新聞對他們有何意義,於是Vox將這則新聞中每個關鍵字都獨立出來製作成問答卡片集,從最基礎的背景知識開始介紹,例如GDP怎麼來?聯準會這個單位的職責是什麼?調整利率為什麼重要?

不搞即時,只解釋新聞

「最大的資源浪費就是記者昨天寫的新聞⋯⋯,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們沒有試著用這些資源為讀者做更多事。」克萊說明他的理念。

乍看之下,Vox跟維基百科似乎很像,但克萊認為大不相同,因為Vox是由一群具有蒐集、整理新聞專業的記者組成的,而維基百科是由群眾自主歸納的,上頭的資訊可信度不如Vox高。他舉例:就好像你如果今天突然長疹子了,你在搜尋列輸入「疹子」時,出現的第一個搜尋結果可能是維基百科,但你不會點入維基百科看長疹子怎麼辦,因為你知道維基百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Vox的另一特色是會持續歸納重大新聞事件的進展,讓讀者一看到時間軸就能夠馬上進入狀況。而且新聞卡片的設計符合手機閱讀體驗,將人事時地物分拆成卡片的爆紅新聞閱讀器Circa已驗證了這點。

除了將昨日的新聞轉換成有價值的內容,Vox同時也創造許多易於被社群病毒傳播的內容,例如「11款成年人不該玩的桌遊」、「7種超萌又超殺的動物」⋯⋯,希望兼具自然搜尋和社群分享流量。

Vox的模式是否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還需要一些時間驗證,但正如克萊所說的:「我們迅速推出這個網站的原因只有一個:想要知道成功的網路新聞實驗長什麼樣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馬上在網路上做一個新聞實驗。」而Vox剛交出來的周年成績單,似乎已說明了一切。

數位時代252期封面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52期)
其他精彩內容》》
訂閱數位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橘子集團 Vyin AI × 女媧創造攜手推出「居家陪伴機器人」,開啟機器人大腦 RIaaS 商業應用新局!
橘子集團 Vyin AI × 女媧創造攜手推出「居家陪伴機器人」,開啟機器人大腦 RIaaS 商業應用新局!

隨著全球勞動力老化與新血招募困難,從製造、零售到醫療與長照,各行各業皆面臨同樣的缺工挑戰,面對人力不足,機器人逐漸走出工廠,進入醫院、門市與家庭。但當生成式 AI 讓機器人不再只是「會動」,而是開始「能懂」時,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我們是否能信任它?

尤其在台灣,隨著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體系首當其衝,人力不足、服務品質不均、家屬壓力沉重,AI 與機器人被期待成為新解方,但即便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各國際大廠持續精進自家大型語言模型,市場仍缺乏能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大規模商用且精準可控的 AI。

「很多機器人廠商強調的是功能能做什麼,但如果長者不願意互動,再多的功能都沒有意義。」橘子集團策略長暨 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指出,「接觸點不成立,後面所有服務都用不上。而那個接觸點,就是可信任的聊天與陪伴。」

這樣的觀察,也成為 Vyin AI 切入發展「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RIaaS)」的契機。

在9月底舉辦的台北國際照護博覽會中,Vyin AI 宣布攜手台灣機器人新創女媧創造,搶先展示共同打造的居家陪伴型 AI 機器人「Gilee 桔利 」。結合 Vyin AI 核心技術 Vyin Brain 智慧中樞與女媧創造的機器人互動設計,展現 AI 機器人從「任務驅動(task-based)」邁向「語意與情境驅動(context-based)」的可能性。

橘子集團
橘子集團旗下生成式 AI 新創 Vyin AI 攜手女媧創造,於 2025 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展示「可控 AI × 機器人」應用,透過居家陪伴機器人 Gilee 桔利,展現可控 AI 理解語意、感知情緒並標記風險,揭示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RIaaS)的未來方向。橘子集團策略長暨 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左)與女媧創造營運長張智傑(右),分享機器人特點。
圖/ 橘子集團

從長照產業切入 以「可控 AI 大腦」打造能被信任的陪伴

女媧創造耕耘陪伴型機器人多年,擅長機器外觀設計及互動體驗,但在長照領域的推廣仍多停留在試行階段。營運長張智傑表示:「要守護長者的健康、撫慰孤獨長輩的孤獨感,光靠形體與互動還不夠,更需要一個可靠的大腦。」

過去的照護型機器人大多停留在衛教知識宣導或生理監測階段,缺乏與使用者互動的能力。面對照護需求快速攀升與人力斷層,雙方都意識到,若 AI 要真正走進家庭與長照現場,「信任」將是唯一關鍵。而對 Vyin AI 而言,這正是可控 AI 發揮價值的最佳場域。

陳冠宇指出,自大型語言模型(LLM)問世以來,雖展現出驚人的語意生成、邏輯推理與知識應用能力,但其核心仍屬於機率預測模型,本質上是透過複雜的機率計算模擬人類語言分布,即使經過人為的情境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修正,仍難完全避免「AI 幻覺」的發生。「在一般應用場景中,幻覺頂多造成資訊錯誤,但在醫療與照護產業,錯誤的回答可能直接影響生命安全。」

相較之下,Vyin AI 研發的智慧中樞 Vyin Brain 採用獨創的仿生大腦架構,由「語言、知識、理解、動作」四大中樞分工協作,層層把關 AI 的思考與回應流程。另外可將醫療、零售、教育等專業領域的資料轉化為透明的知識圖譜,建立清晰的知識邊界,確保所有回應均具可追溯性、可驗證性與可解釋性,最大程度的消除 AI 幻覺風險,讓生成式 AI 在需要高度精準與信任的場景中得以安全落地。

橘子集團
台北國際照護博覽會中,桔利的初登場,引起大眾的好奇與關注,詢問與體驗絡繹不絕。
圖/ 橘子集團

讓機器人更像人:客製化設定與長期記憶,讓長輩感受理解

首度亮相的桔利,以活潑童語與長輩對話:「爺爺,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奶奶,妳該吃高血壓的藥囉!」展區人潮絡繹不絕,將 Vyin AI 的展攤擠得水洩不通,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及團隊親自體驗後,更是對桔利讚不絕口,直言這位 AI 金孫外型討喜,是長輩絕佳的陪伴者。

事實上,被設定為「10歲金孫」的桔利,不僅能理解長者的語意與意圖,陪他們閒聊、安排行程、提醒用藥,還能透過長期記憶與個人化設定,根據長者的個性、家庭與健康狀況調整互動內容,主動引導長者分享興趣、回憶過往,甚至向他們請益,讓長者在互動中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進而產生「情感價值」。

相較多數廠商強調的是「生理監測」功能,桔利更重視的是「情感陪伴」。負責桔利產品功能設計與規劃的產品經理 蔣欣諭 補充,在傳統華人文化中,子女常羞於直接表達愛與關懷,因此設計出「專屬家人的 AI 仿聲語音信」功能。

子女只需透過專屬 App 輸入文字訊息,桔利便能以 AI 仿聲技術,轉換成兒女或孫子的聲音唸給長輩聽。這項功能在現場引發驚喜與共鳴,它觸動的不只是科技的體驗,而是家人之間「說不出口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桔利也具備智慧照護的即時偵測能力。會在對話中持續判斷語氣與內容的變化,進行風險標記。若偵測到異常,會透過女媧的通報系統推播給家屬,並依照情況分級提醒,且所有對話內容都會被自動收錄於後台,以簡潔明瞭的儀表板呈現,讓家屬與照護人員能快速掌握長者近期的身心理狀況。

「我們設計桔利的目的,不是取代家人,而是成為家屬與長者之間的橋樑。」她說。

從長照出發,邁向多元 RIaaS 生態

桔利在照護博覽會的初登場,不僅引發長輩熱烈回應,也為 Vyin AI 與女媧創造的合作奠定良好開局。對團隊而言,這不只是一次成功的展出,更是「情感連結」價值的具體驗證,同時也證明雙方在軟硬整合上的實力。

「我們從長照出發,是因為這是最難的場域,能最大化檢驗技術的可控性與穩定度,凸顯我們技術的價值。」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表示。

除了以可控 AI 大腦杜絕幻覺外,要讓機器人能像人一樣反應,關鍵不只是速度,更在於整合。要達到像人一樣的回應速度與精準度,必須同時整合語音辨識(ASR)、語意理解、知識調用與語音合成(TTS)四層技術。「這不只是速度問題,更是理解與反應的平衡,這種全鏈路整合能力,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護城河。」

陳冠宇透露,目前雙方正持續開發的全鏈路版本,預計於明年第一季推出,屆時回應時間將縮短至三秒內,讓人機互動更自然流暢。於此同時,團隊正推進「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IaaS)」模式,將同樣的可控 AI 能力延伸至零售、教育與照顧產業等領域。

RIaaS: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機器人大腦即服務.jpg
橘子集團旗下 Vyin AI從長照出發,希望以最難的場域開始,最大化檢驗技術的可控性與穩定度,邁向多元 RIaaS 生態。
圖/ 橘子集團

以零售為例,Vyin AI 自研的 D-RAG(DistilGraph RAG) 技術,可自動整合商品規格、客服紀錄或保健品資訊等非結構化資料,轉化為可即時調用的知識圖譜,讓機器人能在銷售、客服或導覽場景中快速回應顧客問題,提供準確建議,甚至根據互動內容動態導購、推薦商品,並在適當時機「轉真人」接手,協助品牌提升轉換效率。

同樣的架構,也能延伸至教育、照顧產業與智慧導覽等多種場景,讓機器人化身銷售助理、賣場導覽員、教學助教,根據使用者需求與語境,自動生成可信任的回應與互動體驗。「只要運用 Vyin AI 解決幻覺問題,『機器人即服務』的時代就會正式來臨。」陳冠宇說

他進一步指出,全球市場已對 RIaaS 商業模式產生迫切需求,Vyin AI 憑藉可控 AI 大腦的技術優勢,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我們希望透過 RIaaS,把這套可控 AI 大腦服務化,讓各行各業都能快速導入可信任的 AI 機器人,不只是替代人力,而是打造溫度的互動,讓未來的人機合作更加順暢、緊密。」

立即了解更多 Vyin AI 解決方案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