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了解什麼是自造者,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去一趟Maker Faire。《數位時代》越洋專訪Maker Faire發起人道弗帝(Dale Dougherty),分享他如何掀起自造者旋風。
戴爾.道弗帝(Dale Dougherty)
現職:《MAKE》雜誌創辦人兼發行人、Maker Media創辦人
經歷: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共同創辦人、Maker Faire創辦人,曾創造自造者(Maker)與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兩個詞,是自造者運動的一大推手(圖片來源:Maker Media提供)
會噴火的機器螳螂、上面露出一顆人頭還會四處亂竄的毛茸茸杯子蛋糕,還有宛如電影《鋼鐵擂台》才會出現的超霸氣機器人,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自造者盛會:位於舊金山灣區的Maker Faire。5月才剛結束的灣區Maker Faire,參加人數是10年來最多的一次,雖然門票1千元台幣起跳,但還是有15萬人攜家帶眷參加這場自造者嘉年華,室內外展場加起來有1,200名自造者參展擺攤。
Maker Faire的精髓就是互動、有趣和歡樂,一般人可以藉此機會親近科學和工藝,當面與自造者互動,自造者則可趁機展示自己的心血結晶,從他人的驚嘆或建議中獲得成就感。上個月赴現場共襄盛舉的維創工坊執行長蘇元瑜說,雖然天氣沒有很好,但活動現場仍滿滿的都是人,甚至得在人群中一邊借過才能順利通行。問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他想了想說:「有點難形容⋯⋯,就是一種歡樂的氣氛吧!」歡樂,正是Maker Faire的核心精神。道弗帝說他當初創辦Maker Faire時,就是希望把這個活動打造成一個一般人與自造者都能共同享受動手做樂趣的慶典。
Maker Faire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造者盛會,2006年發源於舊金山,現在全球有131個城市每年舉辦Maker Faire,其中又以歐洲和北美的密度最高,舊金山與紐約的規模最大,全球總計有超過100萬人參與這場盛會,許多大公司也開始藉此盛會發布重要消息。例如Arduino在會中與Adafruit合作推出姐妹品牌,NASA公開徵求可以在太空中使用的3D列印機等。
而這場活動背後的推手,就是自造者媒體(Maker Media)創辦人道弗帝,他不僅創造了自造者(Maker)和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這兩個詞彙,還辦了第一個專為自造者服務的媒體《MAKE》雜誌,後又陸續成立電商網站Maker Shed,以及最近才上線的自造者社群網站Maker Space,從線下媒體到網路社群,從實體活動到電商,道弗帝一手打造了自造者運動生態圈,說他是自造者運動的始祖也不為過。
今年適逢Maker Faire 10週年,《數位時代》特別越洋專訪道弗帝,請他分享他對自造者運動發展至今的觀察:
Q:有史以來最大的Maker Faire剛結束,你覺得今年的Maker Faire跟往年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去形容Maker Faire所代表的精神,你會用哪個詞?
A:我覺得每年的Maker Faire其實都是彼此連結的,我們持續打造更開放、更受歡迎的活動,有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參加,包括日本、匈牙利、中國、台灣等。而灣區的Maker Faire是最能代表Maker Faire精神的一個。去年在全球總共有130幾場Maker Faire,每一場Maker Faire都共享著這種DNA。如果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Maker Faire的精神,那就是慶典,這是一場慶祝自造者文化的慶典,也是慶祝自造者運動湧現的慶典。
Q:我們看到舊金山Maker Faire有許多大廠贊助,包括Facebook、Google等,你覺得為什麼這些大公司要贊助自造者社群活動?
A:一開始我們找贊助的時候也很困難,但我認為這些公司開始意識到自造者運動正在創造充滿創新力的下一代,讓更多年輕人對科技和科學感興趣,Maker Faire給了這些公司一個可以跟這些人互動的機會。我想這些公司需要多多跟自造者接觸和熟悉,久了之後他們就會比較願意贊助了。
這些大公司之所以想要跟自造者互動,我覺得是基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創新,你可以看到很多新產品、新創意和新面孔,自造者運動就是一種草根式的創新來源;另一個原因則是教育,我想很多大科技公司都很關心一件事:年輕人能否在少年階段就開始對科技和科學產生興趣,如果是的話,他們未來很有可能會投身科學,貢獻一己之力。
Q:你們之前宣布推出Maker Space社群網站,能夠為我們介紹一下成立這個網站的動機嗎?
A:我們在Maker Faire觀察到一件事,自造者是一種身分認同與象徵,他們希望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讚美,所以他們會帶著他們的專案作品來Maker Faire與其他人分享。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線上平台,讓自造者可以把他們在Maker Faire做的事也帶到線上去,他們可以在上面分享與宣傳他們的專案計畫,並且與其他自造者互動。如果要找離你所在地最近的自造者,你也可以在上面找到。
Q: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創造Maker這個詞,而不是Creator、Producer或Innovator?
A: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一開始創造這個詞是因為《MAKE》雜誌的關係,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詞會變成今天這個意思(笑)。但到頭來自造者這個詞是個非常完美的中性詞彙,它可以指涉工程師、藝術家或任何動手做東西的人,創造者(Creator)或發明家(Inventor)都有比較特定的意思,自造者(Maker)這個詞的範圍非常廣泛,正因為它夠廣泛,我們才可以包容這麼多不同的族群於其中。
Q:你覺得現在的自造者運動跟10年前有什麼不一樣?
A:我覺得沒有太大區別,核心價值還是一樣,但確實變得比較商業,這是自造者運動成功的徵兆。現在不只大公司投資自造者,還有許多自造者的產品大獲成功,影響了許多人,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自造者運動的規模變大也變得更複雜,不再只是同樣的一群人而已,但能夠看到不同族群加入是一件健康的事。
Q:你樂見有越來越多自造者成為創業家嗎?
A:是的,我在Maker Faire看到許多自造者熱愛他們做的東西,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像你熱愛玩樂一樣,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當個創業家很難,但同時也很有成就感,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事業,所以我樂見有更多自造者把他們的作品變成商品。
Q:在亞洲,特別是中國,似乎把自造者和創業放在一起,你是否有觀察到這類的現象?
A:在中國的確是這樣,但我覺得沒有必要把自造者限定成只是為了好玩的一群人。我之前去深圳Maker Faire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他們似乎跳過了「好玩」這個階段,直接進入到創業階段,也許他們晚點才會開始探索那些好玩有趣的部分吧。我覺得玩樂會讓他們變得更好、更有創新力,也更有趣。如果只有創業的話,你就只是在複製前人的成功,而不是在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成就。我覺得這反映了人們做事的初衷,但我必須強調,(中國的自造者現象)反映了群體的想法,而我覺得這樣也很好。
Q:你覺得自造者運動現在正處在什麼階段?
A:我們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我們也許已經舉辦了世界上最大的自造者盛會,但100萬個參與者還遠遠不夠,我在思考要怎麼達到1億人。這不只是數字的問題而已,還反映自造者的意義與文化,自造者對製造充滿感謝,我覺得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Maker Faire有形形色色的機器人,當中還有一個噴火機器人專區。圖片來源:Maker Media提供)
(四處亂竄的毛茸茸杯子蛋糕,已成為每年Maker Faire必備的玩具。圖片來源:蘇元瑜提供)
(《數位時代》2015年6月號文章精選,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詢:web@bnext.com.tw)
其他精彩內容》》
訂閱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