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網路發展20年的此刻,《數位時代》策劃4大主題8場「i20沙龍」,聚焦討論網路的過去與未來。在網路與社會文化第二場「網路時代的公共領域,更豐富還是更貧乏?」中,策展人張鐵志邀請了兩位媒體工作者,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和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請他們分別談談自己對新舊媒體的觀察。
圖說:由左至右為策展人張鐵志、《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和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
張鐵志:你只重視流量,那你相信的信念是什麼?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害怕的時代,是劇烈變化的時代。」張鐵志說,因為網路的影響,使得年輕人新的價值被提出來,這兩年來在台灣、香港都非常明顯,年輕人成為社會變遷的成長力量,站在如此的時代關口,十足值得興奮。「資訊就是力量,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傳播者。」
去年,做完香港《號外》雜誌後,張鐵志回到台灣想做媒體,原本想做傳統媒體,但後來卻決定與何榮幸一同投身新媒體《報導者》。「新媒體是一個實驗,會不會成功不知道,但我們能不能藉此重建公眾性?」他認為,台灣的媒體若沒辦法成為公共領域,沒有好的容器做公共深度調查報導,便會是很大的危機,這點也是報導者所要推翻的。
「流量當然重要,但你只重視流量,那你相信的信念是什麼?」他提到,像是內容廣場只重視流量,其他卻什麼都沒有。很多媒體老闆是現實的,但社會是有期許的,重要的是,要抓到自己想要傳達的對象。張鐵志提到,一位《報導者》的面試者曾問:「我必須背負PV的壓力嗎?」張鐵志回答:「關鍵是,你的文章要過編輯主管這一關,接下來就不是你的事了。你決定你值得報導的題目,做出好的報導,這樣就夠了。」跳上一艘開往未來的船,是如此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網路讓可能性變多,可能是一張好的互動圖表、影音、幾千字的文章,都是一場新的實驗。但新聞的古典精神不會改變,就是發掘重要議題,說出好聽的故事。
何榮幸:年輕世代未必不思考!網路上有逐漸長大的群眾智慧
從傳統媒體天下雜誌總主筆,再到新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笑稱,自己是個從石器時代走到網路時代的人。他回憶,自己當年讀大學時,受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影響很大,文章中傳遞的社會正義、人道主義,對上個世代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意義深遠。
他提到,1994年,「901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是新聞工作者在石器時代首次發起的公民行動;2012年,走到網路時代的反媒體壟斷遊行,則是見證了公民運動的快速、資訊傳遞的發達。「20年來,很多事情沒什麼改變,但20年後,也很多事情改變了。」何榮幸認為,網路時代的公共空間,處理的社會正義的本質並無不同,但比起過去注重的國族、群體正義,現在更重視平台、自由。
3年前,在天下雜誌時,何榮幸開始經營「獨立評論@天下」子網站,一開始的想法很單純,意在提供更多元的觀點論述,開啟公共思辨的空間。想要試試看,在一個主流媒體下發展次品牌,有沒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能不能擺脫財經媒體的包袱,來擁抱公民社會?
上線第四天,一篇中研院副研究員吳叡人追憶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的文章,長達5千多字的篇幅,竟獲得萬人轉寄的盛況。這讓何榮幸燃起了希望,「原來好好的討論一個公共論述是有可能的,不管立場、政治態度,都有人願意看。」更有一次,時任《四方報》總編輯的張正發表一篇談論公視議題的文章,公視董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竟也上網回應。
後來,網站的主題更加多元,不僅談反核議題、談土地正義,也談飲食文學、棒球經典賽,第三個月單月點閱人次就突破百萬,這讓何榮幸發現,網路上的公共空間比想像中要好,雖然仍非多數,但這些人確實正在增加,且彼此產生了對話。後來,讀者投書漸漸多了,來自四面八方、各個國家甚至有些讀者的質跟量,都已超過專欄作家。
網路上確實有很多灰心的地方,但在這些看似微小、但逐漸積累的地方,我們看到慢慢被沖出來的公共空間,還有在其中長大的群眾智慧。
何榮幸說,近三年來的網路媒體經驗,推翻原先身處石器時代的自己的想像,年輕世代未必不思考,也未必只會看輕薄短小的文章。這幾年也看到了很多新媒體的努力,例如泛科學、巷子口社會學、鳴人堂等。最後,也讓何榮幸決定投身《報導者》行列,希望延伸群眾智慧。
這是我們的大型實驗,我們想知道社會能否支持,讓我們走更遠的路。不管成功與否,至少,我們很珍惜這樣公共論述的空間,並試著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鄭國威:新媒體,要讓閱聽人變積極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是公民新聞網站「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中文版的發起人,目前參與泛科學、Punnode科技創業新聞網、Punchline娛樂重擊等新媒體的經營。
鄭國威回憶自己在就讀中正大學研究所時,接觸了全球之聲,並開始在自己的部落格「龜趣來嘻」中翻譯文章,後來收到全球之聲共同創辦人Rebecca MacKinnon的來信,邀請他參加一場有關調查報導的記者年會,從此開啟了他的新媒體之路。「當時我覺得很特別,我只是做了這件事(翻譯文章),竟開始跟世界有連結。」他說。
鄭國威認為,傳統媒體的問題在於充滿太多刻板印象,例如老闆就是無良、律師就是恐龍、警察會吃案、總統全都是水母做的等。傳統媒體是偽專業系統,將世界丟入童話故事般的角色,而閱聽人大多仍屬於被動接收的角色。他提到,現在做垂直媒體,就是要積極的讓更多看這個媒體的人,都變成積極的閱聽人。
如果只是好的內容,媒體只是一個好的載體,重要的是跟這個媒體互動的人,都是自己想要變成創造內容的人。
鄭國威提到,設計新媒體時,持續性要很夠,設計與讀者互動的方式,並堅持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上,用好的內容持續的說。他認為,吸引玉的不是磚,而是願意持續拋磚、與認真對待每塊磚,對待好的內容,才會吸引內容來,例如先前何榮幸的「獨立評論@天下」一般,都是必須透過社群的互動而得來好的內容。
他提到,網路上不見得短文當道,其實長文的擴散率比較好,這兩者存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另外,在社群互動之間,不要妄想控制跟阻礙不利言論,新媒體與社群間的信任感很重要,媒體越透明,就越能吸引優質用戶青睞,媒體一定會有錯誤內容,重點是知道錯了願不願意改。
鄭國威說明,如果我們要定義「新」媒體,它新在哪、不同在哪?新媒體不是技術新就是新媒體,舊媒體也不見得不能是新媒體,重點是你的心態,你能不能擁抱群眾。至於「流量」當然還是媒體的重點之一,再好的內容乘以零,就無法擴散出去。但要不要拿流量換錢?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不好的內容加上瀏覽率等於內容廣場,內容廣場稱不上新媒體;好的內容加上瀏覽率,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
(照片來源:侯俊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