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書選]伊隆‧馬斯克:想實現不可能的任務,就別說「這不可能!」
[數位書選]伊隆‧馬斯克:想實現不可能的任務,就別說「這不可能!」

「你覺得我瘋狂嗎?」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問。

不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其他航太公司合作,馬斯克以6年時間建造出成功發射的太空火箭,從這個角度看,他或許是有一些瘋狂。同時,馬斯克又以極度理智、冷靜著稱。2008年,他掌管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和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雙雙瀕臨破產邊緣,面臨巨大壓力他卻不慌不亂、沉穩以對,最終化險為夷,保住兩家企業。

圖說明
圖片來源:Thomas Hawk via Flickr, CC Liensed

敢於做夢,常被世人視為瘋狂。馬斯克取得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經濟、物理雙學位後,曾發下誓言要在網際網路、太空產業和再生能源三大領域闖出名號,其他人說他狂妄。

馬斯克沒有理會這些言論,專心一致地實踐他的誓言。十幾年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盛讚馬斯克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

不僅在網路經濟初萌芽時,他便預先看到商機,創立線上支付平台PayPal,開啟電子商務金流服務時代。更因為投入純電動車研發生產,以特斯拉電動車顛覆汽車產業。他還創辦第一家民營太空火箭公司,準備帶著人類移民火星。現在,他旗下的太陽城(SolarCity)已是美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安裝公司。

對於他是否瘋狂的這個問題,近身採訪了馬斯克30個小時,並訪問過他300位親人、朋友與下屬的艾希利‧凡斯(Ashlee Vance)還是一時回答不上來。市面上分析馬斯克成功之道的書籍眾多,但凡斯為馬斯克寫的傳記是第一本獲得他本人認證的出版品。

這位年僅44歲,2015年身價約100億美元的「現實版鋼鐵人」,娓娓道來他如何將狂言化為現實。

造就頂尖的關鍵:高度執著、完美主義

就像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13歲就懂得寫電腦程式,馬斯克在12歲靠著自學學會編寫程式,還賣出第一個遊戲作品,為他賺來500美元。他熱愛閱讀,科學與科幻小說更是愛不釋手。這不僅讓他成績優異,擁有扎實的科學知識,也觸發源源不絕的創意點子。

馬斯克也是著名的工作狂。大學實習時,他曾同時接下2份全職的實習工作,並通宵熬夜如期完成所有工作。

創辦公司後,一周工作超過100小時,平均一天工作14小時以上。他甚至說過,希望有種不用進食就可以獲取營養的方法,假如可以省下吃東西的時間,他會更努力工作。

只是比其他人更長的工作時間還不夠,就像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能夠打造出獨一無二的iPhone一樣,完美主義也是馬斯克的招牌。

馬斯克除了是公司的執行長還身兼工程師,特斯拉電動車在設計階段,從車身材質、門鎖、底盤高度等細節他都要親身參與。他也曾為一項功能(車門把手在駕駛者靠近時自動彈出,駕駛時縮回車體),要求工程師進行超過上萬次的測試,為的就是試驗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能否運作如常,像是氣候寒冷結凍時也能彈出,或者避免夾住小孩子的手指。

當其他人驚嘆於特斯拉電動車的高性能與智慧系統時,他卻一直在挑毛病。他永遠看見產品的缺點,思索哪個部分可以改良得更好。雖然他坦言這確實令他無法享受太多成就感,卻也是能不斷進化的原因。

不設下限制,才能超越極限

你大概能想像,和具有極度完美主義的人一起工作不會太輕鬆,尤其當他還是你老闆的時候。

馬斯克設下高標準,並要求眾人在幾乎不可能的條件下完成,他從來不接受「不」這個答案。

在開發太空火箭獵鷹1號時,員工從供應商得到某個零件的報價是12萬美元。馬斯克聞言笑說,這個零件沒有比倉庫大門的開關更複雜,你有5000美元的預算達成目標。

聽起來強人所難的要求,但馬斯克憑著絕頂的聰明與知識,和員工花了9個月研究,最終設計出3900美元的替代裝置。

一位太空探索科技的工程師說,在公司裡接到不可能的任務是稀鬆平常的事,要是你碰上問題,最糟糕的處理方式就是通知馬斯克。他很可能開除你,並且親自完成你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

不僅如此,馬斯克也曾在員工下班後,不與他們討論就逕自更改作品;深入參與公司的每件事,像是親自簽核每項超過1萬美元的支出、面試求職者時,要求他們寫出500行以上的程式等艱難考驗。

馬斯克強勢、專制且不留情面的作風時常讓公司處於緊張狀態。員工曾說,與馬斯克工作確實令人筋疲力竭,但伴隨著每一項「不可能的計畫」實現,帶來的是鼓舞人心的巨大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永遠有人想加入馬斯克的團隊。

從馬斯克身上,我們看見超越極限的關鍵就是不設下極限。除了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外,敢於挑戰才能打開更大的格局。就像馬斯克以自身經歷證明,讓我們知道火星離我們不遠了。

@@BOOKID:126529@@

本文出自於《經理人月刊》第 131 期 2015年10月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