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on Rails 創造者:再想想,什麼才算創業成功?
Ruby on Rails 創造者:再想想,什麼才算創業成功?
2015.11.07 | 創業

DHH,大衛漢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Basecamp 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Ruby On Rails 開發者,《Rework(工作大解放)》、《Remote(遠距工作,go!)》等暢銷書的作者。跟 Basecamp 另一位不關心公司值多少錢的共同創辦人 Jason Fried 一樣,他們崇尚的是另一種與追求成為獨角獸不同的創業文化,專業專注、以小為美。下面是他對創業成功標準的思考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照片來源:David Merrett

12年 前,我創辦了 Basecamp。一個月費制的簡單專案協作工具,旨在幫助大家一起工作。為了讓它變得好一點,這耗掉一些人一部分的職業生涯。這一路上它也成為了我們大家舒服工作的地方。
就這樣。

它沒有顛覆任何東西。沒有給 3 逗號俱樂部(即 10 億美元估值公司)增加任何新成員。它從來就不是獨角獸。這麼多年過去了,Basecamp 還是不到 50 個人。我們甚至在舊金山都沒有分支機構!很無趣,是吧?為什麼要聽這個家伙嘮叨?難道不應該是給創業遊戲贏家準備一場會議?比方說那些已經或至少渴望拿到幾億美元融資的家伙?腦子正常的誰會浪費 10 年的時間在一個甚至還沒吹噓過要吃掉世界(Eating The World™)的公司上?

好吧,我來這裡提醒你的原因可能(只是可能)是,你對現在顛覆一切的創業氣氛也有點作嘔,那不應該是一家新創公司唯一可以呼吸的空氣。這種對顛覆的熱忱不僅會擠掉其他的創業動機,對於這裡的每個人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來說也是徹底有害的。

這個問題部分似乎是現在沒人僅僅滿足於在宇宙留下自己的刻痕。沒有,他們想的是擁有宇宙。進入市場還不夠,他們還要統治市場。服務客戶還不夠,他們還要捕獲客戶。

實際上,在這些日子裡,如果不給網路效應和推遲 「變現」、直到你找到某個所有人都目不轉睛的東西的行為唱讚歌,跟大多數創業者的談話就無法進行下去。

在這種氣氛下,新創公司這個詞已經被狹義地描述為對完全商業統治的追求。進而變成了對獨角獸及其 「成功」 屬性的痴迷。使用網路和替網路工作的整整一代人已經被變成一個神獸的前景給迷住了。

但誰又可以責備他們呢?到處都在強化這種童話般的理想。

我們從頭開始:那些給許多潛在獨角獸下小注的人自稱為天使。天使?真的嗎?耶穌都說了,「駱駝過針眼都要比富人進天國容易。」

這只是流水線的第一步。如果你能夠把一組顛覆方面的流行語(如軟體吞食世界)串起來並對其欽佩有加,同時表達出對舊金山麥加聖地的適當渴望,你也可以邁進這多級投資計劃的大門。

天使在聖三位一體的創業融資體系中只不過是入門級。順著這被照亮的天梯爬上去,你很快就會能受到睿智的 VC 的晉見。最後,如果你的曲棍球桿夠硬,可以有機會接受投行的面試,看看你有沒有能力風光到內部人員售出股份的鎖定期結束。

猜猜看這些人怎麼稱呼那最後的階段:LIQUIDITY EVENT(清償事件、套現機會)。步入金融天堂需要經受的洗禮。很微妙,對吧?哦,對了,一旦你把這事兒干成了(Made It™),那你就再獲新生,成為了天使,完成了神的輪回。

你未必會在意這些,那又怎麼樣?我是特別的。我準備要幹掉所有的獨角獸香腸工廠,長出我那特別的角。誰在乎這些金融家的福音書呢?只要他們讓我看到錢,如果他們想的話我可以叫他們 Big Dollar Daddy。與我何干!

所以首先,你從怕錯失下一個獨角獸而不顧一切的天使那裡拿了很多的錢。然後你用從 VC 那裡拿到錢去吹大業績,慫恿投行說你值得上市,或者最終會成為科技巨獸。

按照這個劇本你每一步都會多出更多的老板。更多的人會給你提供 「指導」,告訴你如何讓數字摻水把它變成別人的問題好讓天空之城繼續膨脹和上升。當然,一旦你拿了錢,那些話就不僅僅是指導而已,而是你欠的債。

現在,如果你真的想在 5年 內成為下一個 500 億美元估值的 Uber,按照它自己扭曲的邏輯,我想這個遊戲多少還說得過去。但這是不是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呢?這個問題值得你再三考慮一下。

不要僅因為現在大家都在為這種 「成功」 歡呼而接受這樣的成功。是的,頌揚的歌聲是嘹亮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是你不用刮掉太多的漆,就能看見底下木材的成色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樣好。

讓我們退一步來看看,這種成功觀到底有多狹隘。首先,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來拿入場券吧,加入全球最大的公司和最令人興奮的新創公司行列:參加 Web Summit 的不僅是新創公司。全球領先公司的資深高管也會過來看未來趨勢,見改變行業的新創公司。

——Web Summit 邀請函

原因之一:你覺得自己喜歡上頭條。全球最大的公司和最令人興奮的新創公司。換句話說,你也想試試那種感覺。

好吧,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你會在這裡?」 這個問題實際上要問的是你為什麼要創業?說大部分人是為了迎合這最新的曲棍球桿現象,我不信。這不會是創業的唯一動機。我建議你再深入去挖掘一下那些動機。作為線索,我可以提供我做 Basecamp 的一些動機:

我想給自己打工,按照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用擔心西裝革履的那幫家伙會怎麼想。這些有關獨立自主的陳腔濫調聽起來很古怪是吧,等你在董事會上被質疑為什麼不多融點錢、為什麼不燒快點錢、為什麼不用超音速增長時你就知道了。

獨立,只有在你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從被金主控制了你不可思議之旅這個意義上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你就已經失去了獨立。一旦火車吭哧吭哧開動就無法停止,你也下不了車,除非撞到山腰,或者抵達流動性湖畔的 IPO 站。

我想做一個產品然後直接賣給關心它的品質的人。當你追求金錢的動機與服務用戶協調起來時,二者之間就會建立起不可思議的聯繫。跟只是為了吸引眼球,然後把他們的注意力、隱私和尊嚴批量賣給最高出價者相比,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工作。

這是誠實的工作。簡單、誠實的工作。我做出好產品,你付給我好價錢。我們甚至都不需要貨幣化策略這樣的大話空話來描述這種交易,因為它是那麼的平實,就連 3 歲小孩都能理解。

我想要安定。跟同事和客戶以及產品建立長期的利益關系。旁邊有 VC 定時炸彈滴答作響,只有 10 到 100 倍回報才能拆除時,你不可能把握好方向盤的。我將近 20年網路工作生涯裡面,最令人滿意的工作關系就是那些一起工作最久的。

我們有的客戶一直付費超過了 11 年!我跟 Jason Fried 一起工作了 14 年,共事將近 10 年的員工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現代的工作場所什麼都沒欠你!所有關系都是短暫的、會故去的。跳槽越多越好。真的是這樣嗎?我不這樣認為,我不接受,沒有這樣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則。

我希望盡可能到達財務穩定的臨界點。從抽象的經濟意義來說,30%的幾率賺 300 萬美元,跟 3%幾率賺 3000 萬美元,或者 0.3%幾率賺 3000 萬美元是一樣的。但從現實意義來說,你一般得做出自己的選擇。

追求 30%幾率賺 300 萬美元的策略往往跟 0.3%幾率賺 3000 萬美元的是截然相反的。摘星攬月關心的不是周一早上(股票)會怎樣。

我想要工作之外的生活。除了關心 Hacker News(科技新聞)、未來的未來的未來的 JS 框架以及如何優化我們的註冊漏斗以外,我還有愛好、家庭還有智力啟發等追求。

我希望每週大概工作 40 小時就夠,這樣的日子哪怕結束了我也感覺良好。我不會時不時覺得我欠這些年輕人什麼。這樣的年華我只過過一次,我不會為了多要幾個錢而把它賣掉。

對我來說,這些動機,意味著拒絕舊金山 Get Big(或 GTFO)經濟模式提出的成功定義。對於我們來說,這意味著把創辦 Basecamp 當作副業。然後耐心地等到它可以支付我們微薄的工資再全身心投入進去。這意味著慢慢培育用戶,而不是想著去買過來,然後想著轉賣出去。

套用盛行的創業神話來看,我們甚至都算不上真正的新創公司!我們沒有統治世界、徹底捕獲市場和客戶的計劃。當然,也沒有什麼傳統意義上的里程碑可以慶祝。沒有 A 輪。沒有 IPO 計劃。沒有收購。

我們的成功定義裡面甚至都沒有把神聖不可侵犯的天然壟斷放進去!我們不是靠鏟除對手獲勝。不是靠給對手製造障礙、挖對方牆腳、或者用最短的時間燒光最多的錢……我們是在一個 AND(和)世界取得成功,不是 OR(或)世界。我們可以取得成功,別人也可以。

這一切聽起來不夠硬,好像我們缺乏抱負。我更願意稱為適度。實事求是,切實可行。這是一種審慎的追求,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體驗,意識到在生活和愛的收獲方面會有極端的收益遞減,意識到成功不僅僅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實際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收益遞減,甚至還是負回報。

我曾經跟很多按照傳統創業規則手冊衡量屬於成功的創業者交談過。我們談得越多,就越意識到,這種成功的地位沒有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上面其他那些更短暫、更難量化的動機高。

我想我要說的是這個:新創公司界有一個巨大的陰謀!大家是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行動。尤其是那些主要貢獻是自己的資本的人。他們會給這種追求找藉口說是 「為了大家的利益」,沒有一絲的反省。哪怕是最邪惡的大亨都不會認為自己是為了大家 「做最好的」。……那些人最後都是放貸人。

在跟複合槓桿的競爭中道德往往會處於下風。貪婪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激勵因素,但當你為別人的貪婪服務時,這種貪婪會加速。顛覆狂完美符合了這個陰謀的目標。這就是殺人執照。快速前進然後顛覆社會。當然,也不全是壞的,但是它們吸走了創業界不成比例的注意力和光線。

事實上,由於 VC 圈以外,創造獲利的公司幾乎沒有講自己故事的系統需求,這種扭曲進一步被加重了。而另一方面 VC 則需要不斷的公關行動去迎合他們的招募需求。獵到一頭獨角獸是沒法讓他們滿足的。獨角獸的樣子跟雜誌封面模特兒的臉龐是一樣的。哪怕 PS 到了極致,久了以後也會變得不自然。

Web 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業平台。這裡有著最低的進入門檻,最廣泛的受眾。我愛 web。不要相信你跟金錢之間存在那堵想象中的牆。它不存在。

控制你的野心。

從今以後快樂地生活。

文章來自36氪

延伸閱讀:《遠距工作,go!~雲端時代企業與個人的美好生活主張》

@@ACTIVITYID:405@@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