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振萱]數位轉型過程中,「新媒體人」必備的兩大技能
[官振萱]數位轉型過程中,「新媒體人」必備的兩大技能
2015.12.15 | 技能

圖說明

你有端能力與流能力嗎?

「厲害的社群編輯一出手,總是三言兩語就能引起共鳴,這種能力在數位分眾時代特顯重要。相信在許多企業在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下,如何洞察服務對象的需求並機動調整戰略,是變動中找方法的唯一出路。」

在數位轉型的壓力下,我想下述情景常出現在傳統媒體主管腦袋中,至少我自己腦中常上演這類OS。「這個記者,有可能轉型嗎?」「這個平面編輯,做數位產品時,對數字報表會有感嗎?」「這位人人看重的骨幹同仁,若去做數位產品,對產品的未來有想像力嗎?」

當然,不少人身為主管,也難免自我懷疑,「一直叫同仁轉型,我自己能轉型嗎?我算轉型成功嗎?」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何謂「轉型成功」。我簡化我心目中的定義:成功轉型,要有「端」能力,也要有「流」能力。

「端」,是透過載具端,與使用者對話,必須清楚了解使用者是誰,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些不靠第六感、不憑直覺,而根據準確的數字分析,透過數字洞察他要服務的對象。

「流」,則是內容製作,研判何種說故事的方式,最能符合特定載具、特定目的下的使用者需求,精準把故事說好。當然,用數位的敘事方式。

「端」洞察了使用者需求,準確的向「流」點菜,「流」準確的供菜給「端」,如此,使用者得到了最好的服務。過程中,媒體人也脫胎換骨為「新媒體人」。

兩題考驗你能否數位轉型:第一題

今年一月,聯合報編輯部內成立了「數位製作人中心」,目的就是將平面記者和編輯,轉型為「數位製作人」、「新媒體人」。總編輯決定用公開招考的方式,篩選出有潛力的同仁,重點培養。問題是,怎麼篩選?考什麼?就考端與流!

我出了兩個考題。第一題是「PPT敘事」,考驗「流」的多媒體敘事能力。題目是:請用PPT表達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採訪經驗,如果沒有採訪經驗,請用PPT講述聯合報60年對台灣的意義。特別註明:請多用照片、圖片、影音、Google Map等各種數位、多媒體素材,降低文字比例。

為什麼要用PPT?因為看過很多場合,許多人講的一嘴好數位趨勢,但投影機打在牆上的,是Word!是密密麻麻的字!這代表「數位」對該講者只是「知識」,沒有進入他的工作或生活,更沒有被應用出來。其實,這也是我的親身體驗。當我不再是記者,開始其他工作而需要常常簡報時,才發現寫報告、上台簡報也是「說故事」,面對不同的場合、聽眾,用最合適的形式表達心中想表達的事。

平面記者寫稿,慣用文字思考,文字以外彷彿都不是自己的事。但數位的閱聽環境有不同載具、不同情境,敘事方式當然不會只有文字。而PPT,這個平常用來做報告的工具,非常輕易就能拖拉剪貼各式數位素材,豈不是現成鍛鍊「多媒體敘事」的隨手工具?再加上現在雲端工具發達,甚至不用花錢安裝微軟PowerPoint,仍有許多網路簡報工具。(果然收到許多同仁要求協助下載雲端簡報工具,不會用的人很多。)

兩題考驗你能否數位轉型:第二題

第二題,要考「端」,考驗是否能「對特定使用者說話」。平面記者平常在第一線工作,對自己終端服務的使用者,反而鮮有機會認真想像。但是數位分眾的時代,越能清楚知道對誰說話,越能準確的服務使用者。

因此這題很單純,以聯合報年度關鍵字的新聞為文本,完成兩篇粉絲團po文,分別是對兩種不同的族群說話:大學生、40∼55歲白領上班族。

甄選收件截止,流的部份讓人驚豔,顯然多媒體敘事並不困難,只要願意放棄「文字only」的思考模式。不過,端的部份就不盡理想,許多同仁不知道何謂「對不同的族群說話」,說話的語氣也卡卡的。無怪乎現在厲害的社群編輯多麼搶手,三言兩語卻讓人超有共鳴。

最終我們選出24位同仁進入面試。因為這批「數位製作人」身負帶動報系數位轉型的任務,因此必須特別看重企圖心、溝通能力、挫折忍耐力三項特質,我們也設計了相應的問題,請同仁提出「具體的經驗」,以讓我們能在這些特質上有所辨識。最後,誕生了第一批「數位製作人」,總共16位。

一年後的現在,聯合報系再度組織調整,往數位奔去的企圖心更加確切,「數位心臟」的組織也更加壯大。而這16位種子,如今看來無一人陣亡,甚至開展出各異其趣的數位路線。至少我可以欣慰的說:沒有看走眼,大夥夠爭氣!他們也將在新一階段的數位轉型中,扮演重要的樞紐角色。

本文出自於:
@@BOOKID:126568@@

延伸閱讀:
1. 【創業大調查】創業家原來如此!天蠍座最容易創業、天秤座最不愛創業
2. 用迷你針筒創造90億美元估值,Theranos CEO:你得花很多時間弄清楚真正熱愛的事
3. YC總裁創業課:給新創公司的8點建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