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音樂的商業模式創新,是由iTunes的單首付費購買開啟,而現在,由荷蘭起家的新創公司Blendle,打算以同樣模式導入新聞媒體界,採單篇文章閱讀付費,在歐洲打下用戶基礎後,宣布明年初正式進軍美國市場。
Blendle成立於2年前,起家於荷蘭,目前已經在荷蘭、德國等地推出,累積50萬名用戶,投資者除了德國出版商Axel Springer外,還有美國的媒體創新龍頭《紐約時報》。而看準美國媒體市場規模,其28歲執行長寇普林(Alexander Klöpping)宣布2016年初,Blendle將正式在美上市。
寇普林表示,媒體新聞界談論這樣的單篇付費方式(Micro-payments)已經很久,但因為付費系統不健全,一直無法擴大規模實踐。Blendle能夠擁有目前規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一套安全又簡單使用的付費系統架構。
在透過Blendle,每篇文章閱讀費為10至90分美元,由作者或出版者自己定價。每位用戶註冊時,能立刻獲得2.50美元額度,並且帳戶設置「電子錢包」機制,只要錢包見底,用戶可以選擇自動加值。此外,如果用戶不喜歡某篇文章,Blendle提供立刻退費機制。這項特色功能聽似大膽又創新,而營運至今,退費的比例低於10%。
Blendle同時也像個新聞閱讀平台,透過用戶喜好、朋友推薦、編輯推薦等3種方式,推播用戶可能會喜歡的文章。透過Blendle,舉例來說,用戶就能夠針對某本雜誌的某篇文章付費閱讀,不需像現在一樣得買下整本雜誌。
另外,閱讀時並沒有廣告出現,提供單純的閱讀體驗。收益方面,Blendle將70%收益歸給出版商,目前合作的文章出版商包括經濟學人雜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
對媒體出版商而言,Blendle的出現無疑能夠為他們找到數位出版的獲利方式,此外,透過先前在荷蘭的例子,某篇話題文章先上架Blendle,實體雜誌上市後的銷售也隨之提高。
先前在歐洲,Blendle苦於尋找媒體出版集團進行夥伴合作,但到了美國,許多出版商都可能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如雜誌媒體集團Condé Nast(旗下雜誌包含Vogue、GQ、Wired等),明年,Blendle的成長態勢、對數位媒體市場造成的影響,可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Poynter
圖片來源:Ble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