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微軟野心的第一步:靠「她」登陸Android和iOS平台
實踐微軟野心的第一步:靠「她」登陸Android和iOS平台

圖說明

Mike Calcagno(麥克·卡爾卡諾)是Bing for Cortana專案的產品負責人,管理著Cortana後端服務的開發和運營團隊。1999 年,他作為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專家加入微軟。2012 年,他領導一支Windows Phone團隊開發了Cortana的第一個版本。

圖說明
圖說:Bing for Cortana專案的產品負責人Mike Calcagno。

「Cortana來到Android和iOS平臺是一個開始。如果我這件衣服內置了麥克風,也可以和Cortana互動。」訪談中,Mike指著自己的衣服說道。

印有Cortana藍色標識的衣服無意中暗合了Mike對Cortana的願景——「將來,Cortana會變得無處不在」。

雲端Cortana擁抱Android和iOS

12月9日,Cortana正式登陸Android和iOS系統。早在今年5月份,微軟就在官方部落格宣佈這一動作。

Android和iOS上的Cortana所能之事自然不及微軟自家平台上的,而且Cortana在前面兩個平臺上所獲得的許可權也存在差異。

你可以在Windows Phone/Windows 10上透過Cortana打開飛行模式,進行系統級的設置,在Android和iOS上則不能。

Android版本的Cortana可以打開手機上已安裝的app,並且支援「Hey,Cortana」語音喚醒指令,iOS平台上的Cortana卻做不到。

不過,Cortana的定位是個人助理,其主要任務是幫助使用者順利完成一件事情,而不僅僅是做出以上簡單的動作。

如果拋開系統級設置、打開應用程式和語音喚醒指令不談,Cortana在不同平台上帶給用戶的體驗還是相對一致的。Mike告訴記者:

Cortana的設計理念是用戶中心(user-centric)以及雲端驅動(cloud-driven),後端很多運算都是在雲端進行的,用戶端只做羽量級的整合。

這為跨平臺體驗的一致性提供了充分條件。

在三個平臺上,Cortana都可以設置提醒、對資訊進行追蹤,並且能在用戶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提供建議。

這些功能的大部分運算在雲端完成後,Cortana接著將運算結果在不同作業系統的裝置上顯示出來。所以即便Android有這麼多不同配置、不同系統版本的手機,雲端驅動的Cortana還能保持相對一致的用戶體驗。Mike特意強調道:

微軟CEO Satya Nadella提出了「雲端為先」的發展策略,Cortana正是這一策略的具體實踐。

當然,雲端驅動也有弊端。如果網路狀況不好,Cortana的語音辨識就會很慢,有時甚至用不了。這更像是個階段性問題,畢竟網路是朝著更快速、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目前,Android和iOS版Cortana剛剛發佈,微軟對使用者資料的統計僅限於下載量。使用者每天使用頻率這項重要的指標還沒有準確的數字。

「我們預計Android和iOS平台上使用者對Cortana的使用頻率不會像在Windows平臺上一樣高。」Mike坦承,「在Windows平台上,Cortana同時還是一個搜索的入口,用戶每天用Cortana來搜索的次數還是挺多的。」而在Android和iOS上,搜索都有其他可替代的選擇。

同時,Mike補充道,現在也不是統計有效資料的好時機。很多使用者都興沖沖地下載來嘗試,資料的「噪音」很多,「得不出任何有效的結論」。

為何要跨平台?

Cortana跨平臺的決策最早可以追溯到Windows 10專案。「微軟在打造Windows 10之初就懷有一個願景——成為裝置生態系統的中心。」Mike表示。

這個裝置生態系統不僅包括微軟自己的Windows平臺,也囊括了行動端佔據統治地位的Android和iOS系統。

未來微軟全線的Windows家族產品都將嵌入Cortana,包括Xbox,且可以定制化,成為微軟大平臺的語音入口。Cortana將會取代 Bing語音搜索,成為微軟唯一的語音助理工具。

Mike應證了這個判斷:「作為Windows 10資訊連接核心的Cortana,擔當起了進軍其他平台的重任。」

圖說明
(Windows 10上的Cortana)

事實上,來到Android和iOS平台之後,Cortana還計畫向穿戴式裝置和物聯網進軍。Mike特別提到:

有意思的是,COA(Cortana on Anroid)專案的開發團隊最早自稱為the Cortana Everywhere Team。

目前,Cortana的研發和運營團隊已經遍佈好幾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印度、以色列等。「美國、印度、以色列的團隊主要負責後端和雲端服務的開發,中國團隊則幫助打造用戶端,讓 Cortana在中國落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Windows有一支團隊專門負責將Cortana 集成到Windows 10中。」Mike說,「iOS平臺上的一些集成工作也是這支團隊完成的。」

如何變得無處不在?

「Cortana變得無處不在並不意味著,讓它運行在每一個可上網的智慧裝置上。」Mike解釋道。

Mike基於計算能力把裝置分成兩種,一種是有足夠計算能力的智慧終端機(Smart Device),可以運行Cortana的用戶端堆疊(Client Stack)。據 Mike透露,目前性能足夠運行Cortana 的最小裝置是智慧手錶/手環。

在微軟自己的Microsoft Band上,Cortana可以識別語音以及呈現文字資訊,但由於沒有揚聲器不能講話。

圖說明
(在Microsoft Band上使用Cortana。)

另一種只有很弱的運算能力或者基本沒有,稱之為無線裝置(Satellite Device)。它們通常只是提供特定感測器的資料給 Cortana,相當於輸入裝置。整個資料傳輸和運算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說明
(Cortana Everywhere的技術實現方式。)

Mike最後還暢想了一番:

我理想的Cortana體驗是,一件衣服裡內置了麥克風,它可以聽到我說話,接著將資訊傳達給我口袋裡的手機,然後手機和雲端進行通訊。
整個過程使用者都不需要從口袋裡掏出手機,佩戴耳機就可以聽到 Cortana的回復。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延伸閱讀: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正式登陸Android平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