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離不開的就是「韌性」!
創業離不開的就是「韌性」!
2016.01.18 | 創業

圖說明

編者注:影響創業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成功的人需要具備很多素質。但在這些素質裡面,Fred Wilson最看重的是堅韌不拔,愈挫愈勇

企業和企業領導的韌性是我最欽佩的素質之一。韌性的意思不是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很多創業者在種子輪和A輪都犯過這種錯誤。這對誰都不好。

我是指創業5-10或者10-15年的那段時期,在你找到適應市場的產品很久以後,在你融到第一個100萬很久以後,在你收到第一張支票很久以後,甚至在你第一次實現盈利很久以後的那段時間。

圖說明
圖說:Fred Wilson,為Union Square Ventures共同創辦人,曾經投資Twitter、Tumblr、Foursquare、Kickstarter。照片來自:Heisenberg Media via flickr, cc license

我參與投資過的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經歷不如人意的時候,一旦某件重要的事情花的時間太久(一個重新建構的項目,一筆重要的生意,一次融資),不知不覺間就會疑慮叢生。員工開始失去信心,媒體變得殘酷(有時候是應該的),而你必須hold住這一切。「你」是指創辦人、CEO以及/或者領投者和董事會成員。

Hold住的責任大部分都落在創辦人和/或CEO身上。在這段時間裡投資者和董事可以幫很多的忙,但是也可能會在你傷口上撒鹽。創辦人、CEO和董事會協調一致能夠讓這段艱難的日子過得容易很多。如果他們之間不協調,但結果會是毀滅性的。

下面我會用幾個故事來說明我的觀點。

前幾天我們的投資組合SoundCloud宣佈終於跟唱片業最大的版權持有商環球唱片達成了授權協定。TC的Ingrid Lunden指出:

2014年8月,SoundCloud推出OnSoundCloud的時候簽訂了第一筆合作協定。2014年11月,它跟華納唱片簽訂了第一份大單。跟Merlin—代表著20000個獨立廠牌的協定是在2015年6月達成的。

Ingrid沒有說到的一點是最終促成這些交易的談判早在1年前的2013年就開始了。所以SoundCloud已經跟唱片業談判了3年多才拿到版權,讓他們得以做此前從未做過的事情。

Alex Ljung對此說了以下一番話:

看看SoundCloud你會知道,這是第一次有人以這種規模去做一件事。我們的平臺有超過1億張唱片,每月播放超過1000萬藝術家的作品。我們是真的想搭建一個能夠對各種創意敞開懷抱的平臺,這是前所未有的。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能夠為這個授權。我們必須跟整個唱片業一起來創造此前未有過的東西,而這需要一點時間。

一點時間?也許很長一段時間更精確些。

過去3年,有關SoundCloud的說法不外乎它已經深陷泥潭,說混音等派生內容已經被下架了,說唱片公司強迫藝術家從該服務撤走內容。

這些說法都沒錯,但真正的說法是SoundCloud正在經歷一個困難而且複雜的過程,透過跟(按照特定方式運作了很久的)現有唱片業的合作來開發音訊內容新的商業模式。然而,熬過了這段時間之後,SoundCloud的用戶群和收聽時長已經變得越來越大,它本身也已經成為全球最頂級的音樂app之一。

在這段時間裡(雖然還沒完),SoundCloud的領導層,Alex、共同創辦人Eric,還有整個高階主管團隊團結一致,保持著業務的向前發展,建立起了一隻有力的管理團隊,並與董事會進行溝通協調。我相信,這段經歷讓他們變得更加強大了。

另一個故事是Return Path,從2000年開始我就跟這家公司合作了。

Return Path的創辦人兼CEO Matt Blumberg曾開發然後再賣掉多個做得很大的郵件服務給企業。Matt已經有3、4次實現了盈利,但每次他都選擇孵化和開發新的業務,然後又開始負債。

他至少3次從我們的瀕死體驗中活了過來,當時公司情況已經很糟糕,我們都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個月了。但每次他都讓公司起死回生,往往是在董事會的幫助下。

正是在Return Path這裡我瞭解到了董事會充分參與協調一致的價值。Matt早早就把董事會團結在一起,加上有運營經驗的外部董事的有力支持,他一直都在利用董事會來幫助度過艱難的日子。Matt還在Return Path內部建立了有力的企業文化,經常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工作去處。

Return Path給我的經驗是,如果你有一支互相信任的團隊,有一個同樣熱忱和協調的董事會,你就能夠熬過艱難時期,起死回生。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懷疑Return Path還能不能走到今天。

另一個例子是Foursquare。也許沒有一家USV的投資組合公司像它這樣背負了「失寵的熱門公司」的名聲(Twitter是例外)。但Foursquare現在還在這裡,他們已經做成了非常實在的生意,發展也不錯,有著非常光明的未來。他們從一個幾乎讓公司倒閉的行動中活了過來(2年前做出的拆分app的決定到現在每天還被批判)。他們的融資過程被媒體曝光的程度相信沒幾家公司能夠容忍。

經歷這種種的創辦人Dennis Crowley和他的團隊承受住了這些打擊,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前進。他們開發出了最新的位置檢測技術。他們有一個定位API我認為是企業用得最多的定位API。他們不斷改進和演進最佳的當地語系化移動搜索體驗以及最有趣的本地社交體驗。他們還打造出真正的業務,是可持續的,有吸引力的經濟。

你可以隨便評價Foursquare,沒關係,過去也有人說過那些不友好的話,但說話不能把人噴死,它還活著,活得好好的。很少人明白這一點,但是接近公司的人知道。那就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恆的創辦人和領導及其公司的鮮明印記。

創辦和經營公司並非易事。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變得越來越難而不是越來越容易。所以才需要韌性,才需要相信自己和你的團隊以及公司。身上有這股氣質的領導在我心目中會有特殊的位置。

本文授權轉載自:36 氪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