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酒類將開放試辦,政府擬推「購買、支付、取貨」三關查驗購買人年齡
網購酒類將開放試辦,政府擬推「購買、支付、取貨」三關查驗購買人年齡

網路買賣酒類即將解禁!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在2015年底的「電子商務推動專案會議」中決定開放網購酒類,並且開始研擬試辦,由財政部國庫署負責規劃,預計三月底送出配套方案。

酒
(圖片來源:Pixabay

「購買、支付、取貨」三關卡查核年齡

有關爭議最大的購買人年齡查核,目前規劃透過「購買、支付、取貨」三道關卡把關:購買時的身份證登記、信用卡及電子支付機構支付、以及超商取貨的身份核對,來確認酒類購買者的身份。

由於信用卡限定滿18歲以上才能申辦,電子支付機構帳戶也會做身份認證,應能做到年齡把關。試辦僅限透過四大超商(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和OK便利商店)取貨。

據媒體報導,財政部國庫署預計初步提出七項配套措施:

  1. 申請網路賣酒業者要登記方便管理
  2. 網路買酒要登記姓名、年齡與身分證字號
  3. 網路賣酒網頁須加註警語(未滿18歲禁止購酒與飲酒,孕婦勿飲酒)
  4. 付款以信用卡或電子支付機構方式
  5. 外包裝要註明酒品與購買人名字
  6. 交貨限超商取貨
  7. 鼓勵檢舉,超商要貼醒語,超商若賣酒給未成年者將重罰五萬到25萬元

網購賣酒是「公平性」問題

原本依照《菸酒管理法》第30條規定,「酒之販賣或轉讓,不得以自動販賣機、郵購、電子購物或其他無法辨識購買者或受讓者年齡等方式為之。」一旦違反,將依《菸酒管理法》第55條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由於過去限制酒類網路販售的原因主要是購買者的年齡難以查核,台灣網購業者長期向政府喊話,希望能透過完善配套措施,開放網購賣酒。

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曾在去年底一次媒體活動中認為網購賣酒是「公平性」的問題。他表示,查核購買人的年齡的配套措施早已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限制特定通路如「網路購物」不能買賣酒類,其實是長期以來不重視網路和電商產業發展的結果。

酒精販賣業者需登記

未來電商平台業者若要販賣酒類,據財政部國庫署網站資料,酒精販賣業者雖然不像酒精製造或進口業者需要取得執照,但還是需要檢附公司、商業或其他核准營業之證明文件,經營業所在地的主管機關登記後才能營業。

目前在國際間開放網路買賣酒類又沒有管控機制的國家有德國、奧地利、香港等八個國家地區,開放但有管控機制的有英國、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等19個國家地區,美國、加拿大、韓國是部分開放。完全不開放的國家有因為宗教因素的印尼、汶萊,以及越南、挪威、波蘭等八國。

藥品和醫療器材網購仍有限制

網購除了不能買賣酒類,關於藥品和醫療器材的網購販售,目前《藥事法》也規定只有擁有實體通路且持有合格藥商執照的業者,先向地方衛生局提出申請後,經核准才能在網路等通路販售「乙類成藥」、「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及「體脂計、保險套、衛生棉條」等三項第二等級醫療器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