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的群眾募資對集資者真的有幫助嗎?photo credit:Jlhopgood@flickr (CC BY 2.0)
這兩年台灣人歷經幾次大型議題:學運集資登《紐約時報》廣告,金萱字體募資突破台幣千萬,台大生集資50萬爬山惹爭議,不管好的壞的,透過集資平台募款圓夢,已經從曾經的難以理解到現在被視為一種可接受的宣傳手法。
群眾募資不再陌生,無論台灣、歐美各式集資平台FlyingV、Kickstarter、Indiegogo……都有各自規範,上架、抽成比例略有不同,但整體來說都是一次性的專案募款型態 - 為了一件事或產品在群眾募資平台號召曝光達成目的。
可是,然後呢?群眾募資平台專案,募款成功後又可以做什麼?
群眾募資最怕圓夢變成過乾癮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常在群眾募資網站看到一種狀況:有人想成為歌手或作家,卻找不到出版社或唱片公司願意發行,透過群眾募資拿到一筆錢完成夢想,可是出了一張專輯或書以後銷售量差強人意,無法支撐生活繼續下去……這樣與其叫做圓夢,還不如說只是過過乾癮。
我的朋友Paul是台灣HereO群眾募資的創辦人之一,現在改名叫做Pressplay,他曾幫助過許多內容創作者(包括近百組歌手)在自家的群眾募資平台圓夢,如台灣傳奇歌手朱頭皮、開水小姐、Hana花水木的個人音樂EP、甚至透過群眾募資舉辦演唱會。
台灣募資平台Pressplay目標幫助內容創作者集資圓夢。photo credit:Pressplay facebook
他比我更了解內容創作者的困境:似乎群眾募資專案結束,熱度過去還是回到原點,興趣當飯吃只是曇花一現,無法長期經營。
去年我們有次聚餐結束,兩個人在忠孝東路來回走了好幾遍,討論若群眾募資1.0指的是一次性的專案募款型態,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群眾募資炒短線的狀況?
群眾募資2.0:用長期付費訂閱拉長壽命
那天討論沒有下文,後來Paul分享歐美音樂內容創作者Amanda Palmer的案例,她在2012年4月在Kickstarter募款、獲得超過2萬位援助者支持,最終募得上百萬美金,發行專輯、寫真書、巡迴演唱等,成為Kickstarter音樂集資金額最高的項目,可是近期她不再用Kickstarter改用Patreon了,理由是:Patreon可以跟粉絲互動,並且長期性的互動。
兩者更大的差別在於,傳統群眾募資平台1.0 像Kickstarter、FlyingV的模式大多是提供一次性的集資,那麼產品力、話題性就很重要,甚至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Patreon的概念就像是群眾募資平台2.0,透過長期付費訂閱的方式支持內容提供者,找到願意付費的精品粉絲(備註:精品粉絲不代表鐵粉,鐵粉會願意幫內容提供者按讚分享擴散內容,精品粉絲則是願意掏錢出來購買內容提供者的付費內容),並經由這群精品粉絲的意見回饋調校更精準的內容。
美國募資平台Patreon透過長期付費訂閱方式支持內容提供者。photo credit:patreon.com截圖
群眾募資2.0的Plan Do See
Paul跟我分享Patreon之前,我想起曾經營過一陣子付費社團。那時候,我在臉書每日提供一則1分鐘的錄音檔分享社群的新聞、新知、外加觀點。這樣的模式大約維持2 - 3個月左右,每天一則,最後凝聚超過50 - 100人左右的人數來加入。
由於專注在社群新知又有一點教學意味,聽眾提問的程度不一,有些人可能會從最基礎的問題「如何在facebook創立粉絲團?」也有些人提出的問題較為進階,比如發文觸及率、按讚數、廣告投放等相關議題。而且問題重複率高,很難針對每個使用者量身打造。不由得放棄原本想開設的社群診療室。
這讓我不由得好奇,若是提供專業知識傳遞、漸進式的教學內容,會不會發生讀者程度參差不齊的狀況?
於是乎,我觀察Patreon,發現有很多內容創作者提供單元式的教學內容,如教你用吉他彈一首歌、用簡單的食材做一道菜,一樣受到熱烈的歡迎,因此透過群眾募資2.0,可以讓更多的內容提供者,尤其是部落格作家、影片拍攝者、獨立音樂人群眾募資2.0的方式,更能提供長期、有系統的支持。
透過長期訂閱支持喜歡的內容,讓創作者能走得更遠。photo credit:Rocío Lara@flickr (CC BY 2.0)
有免費的為何要看付費的?
也許有人會好奇,網路上一大堆免費的內容,為何要去看付費的?
其實會問這樣的問題,只是代表那個人還沒養成「使用者付費」習慣。畢竟內容創作者提供免費內容是希望被更多人看見,但內容製作是需要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如果有免費的可以看,為何要去看付費的?
這個問題根本無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和金錢分配的考量,最重要的是,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付費,透過長期的訂閱服務支持他們喜歡的創作者產出更多的內容,而內容創作者也有更多的管道把興趣走得更遠。
撰文 / 冒牌生
整理 / 陳怡杰(給力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