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全球極端氣候、金融市場變動的挑戰,近年興起B型企業運動浪潮,企業除了追求獲利,也要兼顧社區經營、友善環境、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等等,稱為「影響力商業模式」(Impact Business Models)。這把火也燒到台灣,台灣成為亞洲B型企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一年內已有7家企業通過認證成為B型企業。
B型企業運動從美國開始,全球已有47個國家、橫跨130個產業、總共1659家企業通過B型企業認證,全球申請的企業總共有4萬家。
B型企業的B指的是「效益」(benefit),想建立新的經濟體系,企業拚的不只是要成為「世上」最好的企業,而是對「世人」最好的企業(not only to be the best in the world, but the best for the world)。
台灣已有7家B型企業
台灣有7家B型企業,包括DOMI綠然能源、中華徵信所、綠藤生機、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NPO Channel、瑞德感知及銘宇興業。B型企業聯合在一月成立亞太B型企業協會,並在3月底舉辦第一屆亞洲B型企業年會。
亞太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張大為說,「台灣有很多賺錢的企業,但企業的社會責任太空泛,很常成為企業的贖罪券!一邊做社會公益,一邊排放廢水。」B型企業強調的就是先安好心、做好事,最後才是賺大錢。
台灣有90%是中小企業(130萬家),申請B型企業的速度比較快,也能幫助企業發展永續成長的經營方向。台灣B型企業僅次韓國的10家,但張大為有信心,今年台灣會成為亞洲B型企業最多的國家。
(圖說:非營利組織B Lab推動B型企業概念,強調企業要發展影響力商業模式。圖片來源:亞太B型企業協會提供。)
B型企業是改變想法的一套工具
B Lab葡萄牙與葡語非洲代表Lénia Mestrinho指出,「講到綠色、環保、永續、社會企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關鍵字都太抽象,往往沒有評估和比較的方式!」B型企業是幫助企業診斷自己影響力的一套方法,了解其他做得很好的企業如何達到這些目標。企業影響力評估BIA對消費者也很有幫助,更了解所買的產品,政府也能更了解企業領導人狀況。
B Lab南美洲代表Maria Emilia Correa指出,BIA可以全面性檢視企業的狀況,透過回答很多問題,有做到有加分,但是沒做到不會扣分。這是有系統評量的方式,算是一個改變想法的工具,提升自己在企業和社會的正面影響,解決世界上更多問題。
Maria Emilia Correa說,「就算你不想成為B型企業,也可以用來檢視自己的公司,了解跟你同一類的公司如何在各方面做得更好,讓你可以思考未來的方向要怎麼走。」
影響力商業模式讓企業更好
Lénia Mestrinho進一步說,影響力商業模式包括社區經營、友善環境、公司治理、員工照顧。例如可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商業模式、在營利情況下員工擁有大部分股份、支持當地社區、企業提供消費者沒有的產品或服務、讓弱勢族群取得更多機會(微型貸款)、捐助一部分的業績解決環境問題等等。
B型企業的未來會如何發展?紐澳B Lab代表Nadia Woodhouse樂觀看待,「未來不再有B型企業這個詞,未來所有企業都會是B型企業!」BIA或是B型企業風潮一開始是從中小企業開始,現在大企業和跨國企業也慢慢開始注意到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