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強烈颱風「海棠」登陸,造成台灣南部地區嚴重災情,不僅高速公路淹水無法通行,正值觀光旺季的墾丁地區遊客流失,根據農委會截至七月二十二日統計,光是農業部分損失,就高達新台幣三十八億。
台灣不過是一個例子,去年伊凡颶風侵襲墨西哥灣,阻斷對美原油供應,造成當時每桶油價大漲十美元。而最近又出現一個可能襲擊墨西哥灣的颶風,在市場預期心理影響之下,紐約遠期石油期貨一度突破每桶六十二美元的價位。
報氣象比網管服務有賺頭
(紐約時報)曾經估算,美國企業每年因天氣異常而有一兆美元以上的損失。CNN更預測,在未來十年,全球因氣候異常造成的保險損失,將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
溫室效應讓天氣異常情況愈演愈烈,這使得氣象資訊服務公司的商機在近幾年大幅成長。根據聯合國全球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預估,全球氣象相關商機一年高達五十四億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二○○四年全球網路系統管理租賃服務(MSP)的市場規模。
第一個浮現的商機,就是提供專業氣象資訊的公司。以往氣象資訊服務的客戶對象往往僅限於一般消費者,但現在擴及到商業應用領域,日本的偉哲(Wheathernews)公司就依據客戶的需求,提供專業的氣象資訊給航空、航海及物流等運輸業者,近幾年更擴及到科技產業、電力公司、運動、旅遊等相關產品廠商。偉哲公司手機部手機情報事業部長官石橋知博舉例,半導體工廠若因打雷因素,造成電力中斷,一天約損失三億元日圓,他們就提供一個月中哪些日子下雨打雷的機率高,企業內部便可以提早進行防範的工作。
不過,石橋知博也指出,「二氧化碳嚴重影響天氣變化,傳統氣象分析模型根本不敷使用。」因此偉哲除了經由官方單位取得資訊外,也嘗試自己建立新的氣象模型。
靠天吃飯的新專業興起
今年春天,偉哲發起「梅雨計畫」及「櫻花計畫」,號召手機用戶成為氣象觀察員,將雨量杯以及花粉觀測器,郵寄給願意無償參與計畫的手機用戶,以人海戰術方式,觀測天氣變化。
此外,由於日本手機用戶幾乎都使用具有錄影功能的手機,偉哲便與手機用戶合作,在地震發生後,手機用戶拍攝地震損害情況回傳至偉哲,經過偉哲內部過濾畫面後,再將地震畫面傳至所有用戶的手機,不但能讓天然災害的資訊快速傳遞到用戶的手中,用戶所提供的資訊更成為偉哲未來判斷天氣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的基礎資料,同時也將這些資訊應用在其他氣象服務上。目前台灣所有系統服務業者的手機氣象資訊服務,幾乎全部都是與偉哲公司合作。
目前台灣市場除了偉哲之外,前中央大學研究員、氣象學博士彭啟明,於去年氣象預報新法頒布後,取得台灣第一張氣象預報個人證照,今年三月底在中央大學育成中心成立「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提供相關的服務。諾基亞在七月底於中正紀念堂搭建「極酷派對」活動,就是與彭啟明討論之後,依照天氣變化決定舞台搭建的進度,避免了海棠颱風來襲造成損失,活動也照原定時間舉行。而預定同一時間舉辦的海洋音樂季,就因為對天氣變化的掌握度不足,被迫延後舉行時間。
此外,像是統一超商的訂貨人員,也藉由氣象行銷管理系統,隨著氣溫的變化控制冷飲、熟食的數量,減少熟食的報廢率,讓小面積的超商坪效達到最高效益。事實上,關心天氣變化的不僅僅是便利商店,彭啟明指出,競爭激烈的量販店紛紛購買氣象資訊服務,因應天氣的變化,選擇食品進貨的種類,像是蔬菜、飲料、冰品等等的銷售,就跟天氣變化密不可分。國內許多「靠天吃飯」的業者,如風景遊樂區、主題樂園及高爾夫球場,如能更精確地掌握颱風及豪雨的變化,也有助營運更趨穩健。
保險彌補不測風雲損失
除了氣象諮詢服務之外,保險業務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也看中氣象業務的發展潛力。因應原物料價格的避險需求,天氣衍生性金融商品(Weather Derivatives)隨之出現,目前全球天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市場規模已達一年百億美元的規模,每年更以五○%的速度成長。
中央產物保險公司就已經推出「天氣降雨保險」業務,就中央氣象局過往三十年降雨資訊,經資料庫整理後,算出「降雨機率」做為保險費率計算之基礎。中央產險發言人張萬里指出,承保業者以遊樂場以及戶外活動相關業者為主,如果降雨量超過標準,造成消費者退票,保險公司可賠償保戶的收入損失。七月二十三日在高雄登場的中華職棒聯盟明星賽,就首開職棒先例,保了一天四百萬的天氣降雨保險,避免門票收入的損失。
誰都不敢說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會不會在某一天發生,氣候也許多變化,然而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的原則,卻是不變的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