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日,台北忠孝敦化捷運站的地下街,熱鬧非凡。台北智慧卡公司(悠遊卡的發卡單位)、飛利浦半導體、中華電信、明基與資策會的代表一同站在舞台上,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下,每個人將手上看似一般的行動電話,與面前的悠遊卡感應器接觸。「嗶」的一聲,感應器的螢幕上立即顯示扣款以及剩餘金額--就像是平常搭乘捷運或是公車一樣,「九月開始,結合悠遊卡的行動電話就可以上路,」台北智慧卡公司董事長歐晉德高興地說。
歐晉德手上拿的這款行動電話,是明基以飛利浦NFC(近距離無線傳輸)晶片設計而成,這套晶片組也是目前台北捷運所使用的非接觸系統(Mifare)的下一代產品,下個月將開放一○○支進行測試,而這僅是第一步而已。
明年第二季,NFC晶片將與SIM卡整合,結合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富邦與台新等四家銀行於明年中發行悠遊聯名卡,在便利商店、加油站等地方支付小額消費,讓發卡量高達五百七十萬張的悠遊卡,一舉成為結合「悠遊卡」、「信用卡」及「電子錢包」(現金儲值卡)的多功能卡片。負責主導這項計畫的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形容,「這是個需要全體動員的高難度計畫。」
難題一 合作單位少效益低
柯志昇的話裡,透露著建構「電子錢包」的風險。 三年前,打著台灣第一個「電子錢包」稱號的Mondex(現金儲值卡的一種品牌)風光上市,宣稱擁有台灣大車隊的一千五百輛計程車、全國一千二百家樂透彩經銷商以及萊爾富超商等據點,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在發卡量無法衝高的原因下,連擁有最多據點的台灣大車隊也決定退出,「消費者不習慣多帶一張卡片出門,是(電子錢包)無法普及的主因,」一位台灣大車隊的主管私下指出。
「多一張卡片會造成麻煩,那我們就思考如何減少一張卡片,」負責悠遊卡行動電話研發的明基網通事業群產品經理殷偉超反向思考,認為現代人每天要帶太多的卡片在身上,信用卡、提款卡甚至悠遊卡一張都不能少,卡片一多,就會搞混,更擔心會弄丟,所以明基把腦筋動到最容易整合的悠遊卡身上,「行動電話整合悠遊卡,這是一舉兩得的作法,」他說。
由於目前全球只有三星(Samsung)與諾基亞(Nokia)有NFC的行動電話,而且都在原型機(Prototype)的階段,還沒有進入量產。因此一年前,明基在取得資策會的科專補助後,便找了台灣飛利浦的研發人員,以目前已經上市的M315機種為架構,設計這款台灣「第一」與「唯一」的行動電話。
但是「唯一」並不是件好事,在資策會主導的「近端行動交易服務計畫聯盟」成員中,目前只有明基一家行動電話業者。據了解,當時聯盟成立的時候,資策會與明基一拍即合,並答應給予半年的「獨家銷售」,華碩與英華達(OKWAP)兩家台灣廠商雖也都想參與,但卻被資策會以「擔心多頭馬車」、「品牌形象不夠國際化」為理由而拒絕。然而,行動電話在近年的演變下,「美感」已經大於「實用」,如果明基的行動電話反應不佳,在沒有選擇之下,「電子錢包」勢必會與消費者再度擦身而過。
難題二 電信業者態度觀望
第二個難題,是電信業者的態度。在「近端行動交易服務計畫聯盟」的成員中,網羅了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行動寬頻與威寶電信等重量級業者,利用各家業者搭建的金流平台,民眾可進行加值或小額付費。至於晶片與SIM卡結合的研發工作,則交由中華電信研究所負責。
投入五百萬元研發的中華電信總工程師石木標表示,未來開發出來的專利與產品,可與其他電信業者共用,「重點在於推廣(電子錢包)的功能,不是要賺錢,」他強調。
雖然中華電信動作積極,但是其他業者卻反應冷淡。不僅記者會當天未派出高層出席,私下詢問對於這項計畫的觀感,也多語帶保留,「我目前還沒有收到要配合這項計畫的通知,也不清楚這項計畫的內容,」負責遠傳技術與資訊研發的執行副總束宜鵬說。同時,台灣大哥大也表示,還未收到相關計畫的資料,因此無法評論。
反觀國外,透過近距離無線傳輸,利用手機進行的小額付費,廣受各國電信服務業者的重視。二○○三年底,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移動通信網(NTT DoCoMo)與新力推出結合手機、零錢包與鑰匙的FeliCa行動電話,提供消費者多達二十七項服務,協力合作的廠商跨足了銀行、便利商店、遊戲軟體廠商、電視台等領域。除推出多款手機之外,為推動FeliCa服務的普及,NTT DoCoMo也計畫推廣FeliCa讀寫器的設置業務,提供補助給欲支援FeliCa服務的商店,這項補助計畫的金額高達一百億日元。
FeliCa行動電話推出至今,已在日本銷售出兩百萬支,預計到了二○○六年三月,銷售量可以達到一千萬支。目前FeliCa智慧晶片手機也已在香港、中國以及新加坡等地上市,全球銷售量至二○○五年二月為止,創下了七千萬支的佳績。
除了日本外,韓國電信(SK Telecom)去年中也發行結合交通、小額付費的行動電話,這支使用紅外線做為傳輸介面的行動電話,在韓國已銷售四十萬支。同時,遠在歐洲的芬蘭與法國,也正在研發具有電子錢包功能的手機。
「如果台灣電信業者不能配合,缺少擔任金流的角色,這項計畫的前景就不樂觀,」飛利浦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江建勳說。
台灣的便利商店家數超過七千五百家,已經是零售產業裡最大的通路,也是和消費者接觸的第一線。明年第二季「電子錢包」正式上路時,如何進駐通路,改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將是電子錢包能否再度被消費者接受的關鍵點,其中又以擁有超過三千五百家門市的龍頭業者統一超商的態度最具影響力。
難題三 便利超商龍頭無配合意願
「我們暫時不會考慮與其他業者合作,」統一超商公共事務室經理賴文琦表示。統一商品部開發經理李佳蓉也指出,至七月份為止,目前發卡量已經超過二百萬張的i-Cash,雖然成本還沒有回收,但已經達到穩固顧客的忠誠度,並提升自我的競爭優勢,正因為如此,統一甚至認為與其他廠商合作的效益不大。
負責「近端行動交易服務計畫聯盟」運作的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資深經理蔡瑞塘坦承,由於統一超商的i-Cash卡發行狀況很好,所以目前還沒有答應參與這項計畫。不過,他強調,聯盟已經取得全家、OK與萊爾富三家便利商店的允諾加入,「希望借由其他三家業者的力量,看看能不能軟化統一超商的態度。」
另外,雖然萬事達(Master)與威士(VISA)兩家發卡組織都名列這項計畫當中,未來將擔任金流的角色,但是萬事達卡已於今年七月引進美國的PayPass系統(非接觸消費技術的一種),與南部七縣市共同發行的Taiwan Money Card(功能等同於悠遊卡,可搭乘大眾捷運系統)結合,形成「南北對打」的尷尬局面,因此萬事達卡未來是否還會與資策會合作,值得觀察。 「電子錢包」對於台灣民眾而言,並不是個陌生的夢想,只是這次由政府帶頭,集結各家的力量企圖捲土重來,到底能不能值得期待,下個月就是檢驗夢想的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