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日本戰後動畫史的人大半知道,日本動畫界一直存在兩個發展軸心:手塚治蟲與宮崎駿,像兩座對立雙塔,互爭春秋。
當年執漫畫界牛耳的手塚治蟲,為了追求動畫夢,投注所有家當創辦了「蟲製作」,憑藉漫畫根底與說精采故事的高超能力,以小搏大地越過大型動畫製作公司高牆,創造出省力低成本的「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然而「有限動畫」的成功,對潛伏於大型公司的另一群逐夢者──宮崎駿以及他的動畫界前輩,卻如同雪上加霜。「有限動畫」毫無角色演技,缺乏人與環境互動的感情,不過是死了靈魂的虛假動畫。這樣想的宮崎駿,在「手塚革命」體制下臥薪嘗膽,終於在二十年後才以《風之谷》奪回制高點,開啟了宮崎駿的動畫時代。
日本動畫吹起「新海風」
新海誠真有足夠的能量跳開雙軸,展現「後宮崎駿」的新「典範可能」?

圖說:新海誠《她與她的貓》。
1999年,身為遊戲製作公司的一位平凡上班族,新海誠在生活與工作的雙重煎熬中,突然想要「訴說一個肯定現實生活的故事」。於是他利用下班時間,運用家裡的蘋果電腦製作了5分鐘的動畫《她與她的貓》,先放在個人網站上,獲得許多網友肯定後,接著又獲得許多獎項。
2001年夏天,新海誠下定決心辭掉工作,「不再放棄任何事物」,希望能「率直地注視著自己決定的方向」。他以「趁電腦運算時睡覺」的方式,不眠不休專心製作,從腳本、角色、美術、攝影、演出全部一人包辦,7個月後交出25分鐘長、美麗如詩又細膩感人的《星之聲》。2004年90分鐘的劇場動畫《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問世,一掃許多人原本的疑慮,確立了獨特的「新海風」。
超級個人賦與藝術新生命
有趣的是,新海風的典範性,如果存在的話,似乎並非在雙軸之外另立座標,而是展示了一種「兩個典範間」的可能性。
一方面,為了實現「一個人的動畫」,新海誠可說極致發揮了「有限動畫」的理念,像重複使用樹木、花、草、雲等所有「圖像零件」,「盡一切力量省力」。動畫裡的人物幾乎很少開口,表情往往也限定在單格繪圖裡。
另一方面,動畫中車站、教室、原野的場景,被描繪得如風景明信片般動人,晨昏光影挪移不停,誘喚著觀者的人文感性。因為背景緩慢靜止,聲音畫面的細微變化,便顯得格外扣人心弦,微妙分鏡下起飛的瓢蟲、踮步的小貓、咆哮的引擎、回憶的呢喃、遠隔的對話,娓娓道來故事的情緒,無不體現出「把握平凡日常生活中耀眼瞬間」的創作衝動。
日本漫畫、動畫、遊戲產業三合一的異業結合綜效、網絡分工的彈性,常為人津津樂道,但這種看法往往掩蓋了日本動畫產業的靈魂所在。
在「創意心靈vs.製造紀律」的亙古緊張中,一代代的動畫人跨越產業壁壘,以創作熱情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並用驚人的意志力付諸實踐,這些賦與技術與材料動人靈魂的「超級個人」,才是持續灌注產業競爭力的充沛動力。新海誠奇蹟似的崛起,給了我這樣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