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立委的VR國會質詢大家都畫錯重點」——談台灣發展VR產業的優勢
「黃國昌立委的VR國會質詢大家都畫錯重點」——談台灣發展VR產業的優勢
2016.06.04 | 科技

原文〈經過半年後,我再看VR發展之台灣優勢〉,刊載於Cori Shieh的Facebook。《數位時代》獲授權轉載。

經歷了半年的推廣VRAR產業,同時也是在Computex中和多國內外朋友們談了很多這半年全球市場和產業的變化,綜合一些心得,想跟大家聊聊:

1. 6月初中國有兩個很重磅的VR相關消息:

一是Jaunt VR和上海SMG,以及微鯨VR即將合組公司「Jaunt中國」,並透過此合組公司讓JauntVR在中國發展的高端VR影視內容。二是暴風魔鏡和Leap motion合作推出了新款VR眼鏡盒 #暴風魔鏡5plus,支持手勢識別技術。

這兩個消息中,我看到的共通點就是:中國VR廠商間的競爭已經拉到了一種新高度: 有實力的廠商直接與國際標竿大廠對接合作來奠定己身於中國VR產業市場的至高點

前兩個月中國廠商喊得聯盟也好、生態圈平台,頂多也只是自己國內廠商串串喊喊,一起做話題而已,雖然看起來嚇人,卻也只是紙紮老虎;但他們開始是聯合Leap Motion、Jaunt這等一等一歐美公司在中國做生意時,它們就已經把產業競爭從公司的個體較勁拉到了國際生態系整合的資源戰

以暴風魔鏡和LM合作為例,原本只是一個低階的VR手鏡盒,功能、造型都普通,許多台灣廠商自製的VR眼鏡盒都還完勝它,但如今這個合作卻一舉把這石頭點成金,馬上拉高競爭門檻,台灣做低階VR盒的廠商怎麼有能力去找到類似LM的廠商合作來翻盤?這好比一個遊戲新手還沒解完新手村的任務,就馬上被丟在高手競技場中,在裝備、天賦都還沒滿點數值前,就要跟魔王打,這樣的一場遊戲局,誰能打得下去?

2. Computex看到的VR、AR創業團隊危機:

今年我特別留意了Computex參展的VR團隊,扣除國外參展的VR創業團隊後,我發現今年參加的團隊跟去年幾乎大同小異,而廠商參展的展品內容也無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這是一個警訊:這一年中VR市場變化極大,許多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型態已經浮出,但台灣的創業團隊所展示的的成品和商業模式仍是停留在去年的標準,甚至目前還在發展市場中競爭飽荷的項目,這樣的競爭力實在難說服國際買家和投資人來採購我們的產品或服務,而我們還在怪為何買家不來台灣看團隊⋯⋯對大市場(歐美、中國)的市場數據、技術發展、產品型態情報掌握不足,成為台灣創業團隊的最大致命傷

3. 黃國昌立委的VR國會質詢大家都畫錯重點:

重點真的不是林全看到甚麼VR內容,而是為什麼我們的行政院長對此新科技如此陌生,以及當黃立委問到對這產業有何具體推動發展想法時,台上長官僅以「在亞洲矽谷」的計劃中有初步規劃來含糊帶過。 這我真看不懂了,這和亞洲矽谷計劃有何關係呢?

當我們國家官員還在含糊用A作B來搪塞時,中國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就在兩個月前公佈了「促進VR產業加快發展的十條措施」,從專屬項目基金、園區基地推動、獎勵外商和中國廠商發展合作等,一條條、一項項的清楚列出。這,才叫做具體推動說明!

而這兩個月期間,大陸類似福州市提出的VR產業扶持的其地方政府還包括了上海、北京、蘭州、南京等等迅速增加中,不要說和中國企業競爭了,光是政府制定個推動想法,大陸就比我們快狠準,在這樣政策支持匱乏的環境下,我們廠商要怎麼脫穎而出呢?

4. TAVAR和TSS的合作,贊助VR、AR創業團隊至海外加速:

這是我最近和行業、媒體記者朋友常常提到,務必請大家 多多支持的合作專案。台灣廠商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你做不做VR,而是你做VR能不能拚的過人家活得下去。

半年前我們還在說這是台灣的機會,因為全球都還在摸索中,台灣跟大家都在起跑點上;而現在我要推翻這句話:

台灣已經落後了。因此,任何現在想投入VR發展的廠商,要更現實的去評估自己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勝出機率有多少,而評估的方式也不是窩在這島上自己用著過時的市場情報來衡量,而應該是勇敢衝到大市場中,在那想辦法和這些國際團隊搭上線,從合作中來評估。

我去年認識一個年輕人C,他在美國唸碩士期間,和朋友拍攝了一部360度影片,並認真地和美國同業們取經了解市場回饋;另外他也很幸運地爭取到在一家領導VR內容開發的公司中作實習,當他實習完畢後,他也決定了要創建自己的公司。 

C的startup是否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我不曉得,但我肯定C的公司會比國內的360度內容開發公司更具國際競爭力:不在於C和他團隊的作品經歷,而是在C比國內業者更了解大市場需要、大市場的競爭技術、以及和專業團隊的合作人脈,這些讓C勝出。

為了要讓台灣Startup有C這般機會,我代表著 TAVAR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iwan Startup Stadium 台灣新創競技場 Anita Huang合作推出了VRAR創業團隊海外加速計畫,讓團隊有三個月時間在海外研習,接軌當地專業團隊、市場。要改變公司競爭力?先從改變創辦人的腦袋和眼界開始。

講了這麼多,感覺結論偏負面,然而卻不代表我認為台灣團隊沒機會了,只是這場戰役已經轉型、而我們必須察覺到這其中變化而隨時調整。VRAR這場風還會吹的久、吹的長,我們必須隨時看清風向的改變,即刻調整自己的角度(產品發展方向和商業模式),才能夠在這大潮漲起之時,能夠凌駕浪頭、而非淹沒其中。

(編按:以上為上篇。)

早上打完了上篇,匆忙趕去跟一個startup做市場諮詢。而下午在等待台大演講上台前,但總覺得要再說明一下,即便我們正面對著國際生態系整合的資源戰,台灣的VR創業者相較中國(/歐美)的創業者來說仍有些勝出點/優勢,我列出一些我的看法,大家參考、相互交流:

1. 台灣軟硬體人才、製造資源均齊全,容易形成團隊和做出demo:

我在三月和四月去完深圳和北京後,深刻感受到台灣VR創業的優勢:以從事硬體創業者來說,相較於北京或歐美的創業者飛到深圳找人開模,台灣創業者可以在一天一內走一趟中南部,很快就能找到質量具國際水準製作廠商來打樣,相較於北京、歐美創業者要飛到深圳來找製作商,台灣密集的產業群聚發揮了極大優勢。

另外,內容創業者更是具備優勢: 台灣有過7成以上的遊戲開發者都使用Unity引擎,也多集中在北部,因此創業家想要找到開發團欸合作做內容demo,只要南港、內湖、新店走一遭,大概就能找到品質佳的開發者。這點讓台灣創業家在團隊組成、完成demo的速度就比歐美、大陸廠商快很多。

2. 台灣行業交流興盛、且分享不藏私、真誠:

只要參加過大陸的行業交流聚會的人,一定會認同: 大陸的行業聚會最大收穫是換到的名片數量而已,但有價值的市場情報比較缺乏。也許是競爭性格使然,大陸人交流的情報資源都是高射炮居多,有點到一些卻又看不到門道。台灣的創業家行業交流,大家反而願意真誠分享,因此startup容易形成競合(但變大之後是否還是競合就不曉得了 XD)。

3. 台灣在國際創業比賽舞台上擁有較大的國際化優勢:

台灣創業團隊近年在國際創業競賽上頻頻得獎,不容否認台灣新創實力堅強,而當我參加完TAVAR和TSS合辦的VR/AR Show-n-tell,聽完八家廠商pitch demo後的感受又更強烈: 這八家本土、小型的廠商在英文演講掌握度上極高、台風穩健,只要有資源後續協助這些廠商改善簡報內容和些許調整演講方式,相信在之後的國際展會/競賽中,不怕其他亞洲團隊的競爭。

有鑑於此,我由衷建議台灣政府多放些資源和預算協助內容開發的VR/AR新創團隊參加國際競賽,以及持續地在國際展會中整體行銷這些得獎團隊(包含展館的包裝、新聞PR等)。

小結

台灣是一個很適合新創的環境,軟硬體資源整合充分、市場開放、行業交流興盛、國際(英文化)程度相對高,但是台灣創業者有一缺點就是,從腦袋中萌生商業想法,到做出demo的過程太久(這是和大陸的創業者相比)。

我經常遇到一個事情: 兩三個月前才遇到的中國創業者,跟我分享創業想法後,不到兩個月它們就真的完成雛形、可以展示了。這等強大的執行力,你說是從哪裡來? 我覺得與其說是產業環境整合度高、倒不如說是人的性格中對獲得成功的渴望異常強大,因此驅動著他們分秒必爭,完成理想。

半年前我看大陸VR產品、公司普遍一般般,但如今卻看到各自產出作品,在市場上進行商業驗證。對比台灣: 我在去年認識的VR開發者,截至到目前有出現新作品、或是成功完成產品開發、推進到市場中的少之又少。論執行力來說,我們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最後,VR/AR是場科技和市場發展的馬拉松賽,不管是終端裝置市場的開展、又或者是技術的成熟至少都是5-8年的發展才能達成,因此即便我們現在有些步調慢、有些落後,只要加緊執行力、提升國際能見度和強化國際市場接軌程度,相信後續仍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也由衷希望台灣有越來越多新創團隊投入這領域的研究和產品的開發,相較於其他產業,這塊剛萌生的市場還存在很多想像空間、等待我們挖掘、驗證。

大家一起加油!

代表圖來源:蘇宇庭攝影
@@ACTIVITYID:580@@

關鍵字: #VR_AR_MR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