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沒有 Uber 的城市
一座沒有 Uber 的城市

成立 7 年、橫掃全球的 Uber,始終遊走在各國法規游離地帶,雖然爭議懸而未決,卻已成功讓幾百萬人養成習慣,但它其實一直走在鋼索上。那麼,要是 Uber 真的消失,將對一座已對它習以為常的城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photo credit: Dave Doe

今年五月,美國德州奧斯汀居民仍投票否決了 1 號提案(Proposition 1)——這個提案旨在廢除強制司機指紋檢驗,作為背景審查的一環。因此,更嚴格的監管措施勢在必行,而 Uber 與 Lyft 兩家全美最大的汽車共乘公司拒絕服從,退出市場。

於是,上萬名駕駛頓失工作,也為這座以夜生活著稱的城市,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人口接近 100 萬的奧斯汀,只有 900 輛持有執照的合法計程車,而且大眾交通系統並不完善,Uber、Lyft 曾經填補龐大需求,但如今人們打開 app 只能見到空蕩蕩的地圖,沒有任何車子在上頭行駛。

私家車媒合「地下化」,更混亂而危險的城市

app 叫車服務瞬間「空窗」,很快有人想到利用 Facebook 群組,繼續媒合駕駛與乘客,一個名為「Request A Ride」的社團開張,便吸引了 3.5 萬成員湧入。需要車輛接送的乘客留言說明地點,剛好在線上的司機們能夠立刻回覆自己的基本資訊、距離並提供過往 Uber 或 Lyft 的個人資料頁面,乘客從中挑選,雙方私下聯繫,並以現金或 Venmo、Square 等手機 app 支付。

雖然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但私人群組管理畢竟更鬆散,身分驗證不易,Facebook 資料、Uber、Lyft 截圖都能造假,沒人知道會不會有重刑犯混入,乘客在上萬人眼前暴露自己的行蹤也不安全。缺乏評價系統,供需雙方只能倚賴有限的資訊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現在已有乘客控訴遇到醉醺醺的駕駛;況且司機為了賺錢,即使遠在天邊,也可能謊稱自己就在乘客所在地附近。

奧斯汀酒吧密度極高,又聚集了許多大型節慶祭典,比如結合科技、音樂與實驗電影的 SXSW 名聞遐邇,每年吸引 7 萬人湧入參與。精彩豐富的夜生活卻彷彿頓失安全後盾,前 Uber 駕駛 Sarah Cooper 形容,Uber 與 Lyft 停業第一天,「爛醉的男男女女就像殭屍進攻一樣。」當地一名調酒師 Morgan Taylor 也說,少了 app 叫車的選擇,她得適時阻止客人豪飲,也就是擋掉自己的生意,而甘冒風險、酒駕上路的酒客也愈來愈多。

空下來的共乘沃土


圖說:奧斯汀新興共乘服務 Fasten

不過,Uber、Lyft 兩大巨頭離去,也讓奧斯汀小型的共乘服務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上述 Facebook 群組,便是其中一個 Arcade City 的「暫時性替代方案」,其他還有 Fare、Fasten、Get Me、Wingz 等 app 躍躍欲試,他們在共乘基礎上發展不同優勢,比方說讓乘客可以事先預訂車輛,或者要求 Facebook 實名認證、乘客也能選擇駕駛。而且他們樂於配合政府監管措施,雖然這也代表這些服務難以快速擴張規模。

只是,比起 Uber 與 Lyft 有大量資金得以投資技術不斷精進使用者體驗,這些 app 當然遠遠落後:司機埋怨導航系統奇爛,乘客覺得註冊流程令人費解,且僧少粥少,供需雙方經常陷在無止盡的等待。

很顯然的,多數公司終將失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系榮譽教授 Daniel Hamermesh 認為,最後能夠存活下來的,應是善待駕駛、願意提供更高費率的公司,唯有如此,司機們才會心甘情願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才能留下更多使用者。

砸 800 萬美元擋指紋審查

為了說服奧斯汀市民對第一法案投下贊成票——亦即共乘公司駕駛不必採取嚴厲的指紋檢驗,Uber 與 Lyft 相繼共投入 800 萬美元進行公關宣傳以及政治遊說,但 56% 的市民決定司機應該受到更嚴謹的把關。

兩年前辭去兩份工作、專職開 Uber 的駕駛 Nick Fowler,現在每天早上得大老遠到車程一個小時的隔壁城市聖安東尼載客,那裡的 Uber 仍照常營運。接著又返回奧斯汀,服務他於 Uber 時期建立深厚關係的老主顧,這個月他的收入比往常驟減 50%。

然而,他說,「我們不打算讓大企業發號施令(call the shots),他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但他們卻表現得跟三歲小孩一樣。」他指的是,奧斯汀要求 Uber 與 Lyft 須於 2017 年 2 月前完成共乘司機指紋審查,給予的期限已很足夠。而調酒師 Morgan Taylor 雖然被困在零落的公共運輸系統,但也明白表示,「如果你要繼續玩,請遵守遊戲規則。」

隨著 Uber 激速擴張,在歐美陸續發生的犯罪事件,終於引爆安全疑慮,雖然 Uber 堅稱安全審查制度非常嚴謹,卻仍被調查出部分司機重者有性侵、謀殺等前科紀錄,輕則也有假冒身分者。因此美國不少城市包括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均考慮要求共乘服務公司將指紋審查納入背景調查,但 Uber 抗議這會大幅拖累司機錄取進度、並增加 35% 的乘客等待時間。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vocativThe Atlanti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