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歲的蔡銘峰,是個靦腆的大男生,彈著一手好吉他,還代表台大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一年。
根據經建會統計,台灣高科技業每年人才缺口達二.六萬名,找不到工作的卻有一.六萬人,供需失調,中間出了什麼問題?台大資工所教授陳信希表示,學術界培養出來的人才沒辦法滿足業界需要,「程度可能是一個問題,但是缺乏實戰經驗也是主因。」
台大博士生去北京見習
許多大專院校都有與國外研究機構建教合作或交換學生,國科會也經常輔助學生到國外進修,但多半都是在學術機構裡,要像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這種業界與學術界的交流研究很少。
「去年我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時,碰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馬維英博士,馬上跟他討論希望可以建立雙方的合作關係,」陳信希回憶。經過一番討論,馬維英建議可以用「實習生」模式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
陳信希一回到台灣就詢問系上的學生,是否有意願參與這樣實習生的交流計畫,「去年台大資工所總共送出兩名博士班學生到北京見習,首期先從三個月開始。」
以蔡銘峰這次長達一年的見習經驗來說,由於他的研究專長在資訊檢索領域,到北京之後加入馬維英博士的搜尋團隊。研究網路搜尋最重要的就是廣大的資料量,可是一般學術單位是無法獲得如此龐大的資料量,不過透過微軟亞洲研究院裡的資源,可以進一步應用真實世界的資料來做研究與應用,「你的研究不會是空中樓閣,真正看得到真實世界的內容,」蔡銘峰興奮地表示。
全球人才流動與以往有不同的發展趨勢,過去美國是高科技人才的天堂,隨著新興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活水準改善,單向流動於美國人才市場的潮流已經改變,許多學子都學成歸國,將新的技術與觀念帶回到亞洲,變成雙向流動。
這種雙向流動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尤其頻繁,主要由中國學生赴美進修,以及美商到中國投資所帶動。而到中國投資的美商,更多會用從美國留學再回去的中國人。
台灣要跟世界一流人才比
台灣資訊科技相關科系的畢業生近年來愈來愈少出國進修,失去在國際環境下的磨練機會,間接造成整個台灣科技人才的競爭力減弱。
「台灣是島國經濟,要維持競爭力就必須跨出海島格局,腳步與眼光邁向國際化,」陳信希看著會議室裡一整面牆上掛滿了台大資工系學生奪得全球軟體程式比賽冠軍的獎牌,若有所思地說。「即使是台大的學生,也不要在這個小島上自己比來比去,而是要跟全世界第一流的人才比。」
微軟亞洲研究院大學關係經理潘天佑也強調,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精神並不在將研究計畫商品化,重點是希望營造一個與國際同步的開放環境,以產業的廣大資源與雄厚力量,讓優秀的研究人員可以有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除了提供學術界、產業界的資料研究之外,即使見習期間結束,微軟還是希望藉由其他方式延續合作,」潘天佑舉例,蔡銘峰到北京從事的研究計畫以資訊檢索為主,與馬維英博士的「網路搜尋與資料挖掘」研究領域息息相關。為了讓研究成果繼續延展,微軟亞洲研究院更答應他把相關資料帶回台大繼續研究。
表現優異獲蓋茲邀請赴宴
蔡銘峰透過定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將雙方的合作關係,從學生的實習交流進而更上一層變為實質的交流,為更長遠的合作打好基礎。也因為他在北京實習期間表現優異,更被推薦並入選到蓋茲家赴宴的菁英代表。
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一九九八年成立以來,在兩岸、日、韓等地招攬優秀菁英到北京實習。研究院裡隨時都有三百多位來自台灣、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的見習生,藉由與各國研究人員互動交流以提升學生的國際觀。
科技資訊人需要擁有國際觀
「唯有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才可以激盪出更多的創意與更好的研究成果,」在掛滿獎牌的會議室裡,陳信希強調,「科技資訊人才的養成過程中,國際觀很重要。要跨越鴻溝的模式也許有很多種,但是與產業界建立關係後,要如何延伸這樣的價值,才能讓台灣的科技人才更精緻化,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