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所推出的亞洲矽谷計畫被林全叫停,林全給的理由是:「新創界對政府新創方案有很高期待,所以才會對對亞洲矽谷方案有很多批評,有這樣的批評是一件好事,他將依據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建議,與青年代表見面,聽取新創界意見」。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給的理由則是:「當初公布該方案時,主要是以40歲以上創業家可以懂的語言來擬定,並沒有想到要用40歲以下年輕創業家的語言解釋。」但桃園市長鄭文燦還是為此去了歐洲,簽署了所謂的「台法推動亞洲矽谷計畫聯合計畫」。
亞洲矽谷當初其實是一個包裝政見的口號。所以,當政見的落實策略逐步公開,各界細看內容規劃的時候,創業圈、新創團隊對執行方向拋出很多質疑,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舊金山金門大橋,CC0 by Pixabay
林全院長對亞洲矽谷計畫踩了剎車,值得肯定,因為當政策未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架構,就急忙推出,反而不利好的政策方向的推動。筆者先前就提問過,國發會主委與副主委人選選擇本身就讓人充滿問號:未來政策執行若受到質疑,要站在台前為政策辯護者,為陳添枝,抑或是龔明鑫?若要為政策執行失敗負責,又會是陳添枝,或是龔明鑫?
回到亞洲矽谷,我們應該先問問陳添枝或龔明鑫,他們口中所謂的「矽谷」是什麼?綜觀整個網路上的討論,無論是新創圈、軟硬體、物聯網或網路與電子商務產業人士的觀點,大致上都同意「矽谷」是聚集了資金、人才、技術的空間,是代表充滿創新創業的機會的地方,但其實並沒有特定的產業,或特定的空間被限制去做矽谷創新創業的活動,那是生態系,也是一種氛圍。
關鍵問題是:做為中央政府部會,國發會為什麼亞洲矽谷"只"選在桃園?
為什麼要開發高鐵 A19 中文三 3.8 公頃的用地來做為區域創新交流樞紐,這塊不大的面積空間,要如何能發展成為區域創新交流的地方?要如何以其為中心,做一塊有人潮會來做智慧應用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
台灣高鐵700T型電聯車 (THSR 700T),billy1125 分享於 Flickr,CC by 2.0。
此外,A19 要到 2018-2019 才能興建完工啟用,就現實面來講,以創新創業急迫發展的態勢來說,等待的這兩三年的時間,區域創新難道就不能做?難道台北或新竹其他地區優先做為區域創新交流、智慧應用研發和試驗的地方嗎?
再者,桃園自然有其產業發展優勢,但為甚麼非得一定要用「亞洲矽谷」的方式存在呢?桃園有24個工業區,其中有非常多金屬機械產業、電子相關、汽車、民生產業,物流產業等;桃園其實從來沒有置身於台灣產業供應鏈之外,桃園亦是僅次於新北、台中,台灣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桃園的產業能量,可以以另一種形式來支援亞洲矽谷的發展。當有創新創意出現時,可以委託桃園的工廠進行試量產或是大量生產。
政策優先次序有誤,不應該只先談「亞洲矽谷」
「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草案)」所提的環境優化(資金、人才、法規)、智慧應用、國際鏈結、基礎建設 4 大面向,尤其關於人才、資金和法規的鬆綁,都是現階段台灣發展最需要的,但難道只適用於亞洲矽谷政策相關議題或是產業才能適用?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表示,亞洲矽谷計畫是「產業發展計畫」,並要成立智慧應用的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連結到物聯網、工業4.0、大數據產業等產業,還要優先發展智慧物流、未來汽車、健康照護、智慧機器人應用和智慧城市,資金、人才、法規的鬆綁,難道只適用於亞洲矽谷產業,其他產業難道不需要嗎?一定要限制在這些產業的範圍之內嗎?
人才、資金、法規鬆綁等議題,難道只適用於桃園,其他縣市不需要嗎?不能只限於亞洲矽谷區域內,應該全國都要適用。
因為就產業發展來看,物聯網、工業4.0、大數據、智慧物流、未來汽車、健康照護、智慧機器人應用和智慧城市雖然可以是在桃園發展,但都未必要在桃園才能發生,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始在運用,工業4.0 應用在工廠內,物聯網應用要看聯的是機器、是人,還是人機之間的互聯,但未必是要在桃園;大數據的分析,機房、數據中心和分析者,有可能各據一方,亦有可能集中一處,但很重要的是未必要在桃園。
那到底亞洲矽谷背後為甚麼要在桃園?不如從競選政見來推敲吧!
在五大產業當中,台南沙崙為「綠能研發中心」、以台北資安、台中航太、高雄船艦為中心的「國防產業聚落」、從中研院所在的南港園區、竹北生醫園區延伸到南科的「生技產業聚落」、台中「智慧精密機械聚落」,集結了五都,但第六都的桃園,其實產業能量也很強,競選政見中但卻沒有角色,所以在第五個規畫的產業當中,給桃園一個「亞洲矽谷計畫」,也取代桃園航空城計畫。不過,亞洲矽谷所代表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就各界來看,桃園目前現況的確撐不起這個名號。
所以,桃園需要有一塊地來容納這些未來具有潛力的產業,但 3.81 公頃真的不大,而無論是智慧應用的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亞洲區域創新交流樞紐及青年 IPO 中心,就算未來都能夠設置集結在這個區域範圍之內,但事實上,都未必能夠產生真正的效益。以智慧應用研發中心來說,桃園可能是個合適的地點,但試驗場域來說,可能有其他更好的地點可以來試驗,並且,要能夠真正達到試驗效益的前提還有很多,參與試驗的使用者、使用量、地方政府能否支持、法規等等,或許與其期待2年後這裡會能夠產生什麼效果,不如先看園區開發炒地皮能否產生效益來得務實。
請先拋開產業先決這回事,也先別想亞洲矽谷這頂帽子
簡單來說,亞洲矽谷開發成為園區,而園區開發完成必須要有廠商進駐;開發時就要先預想到未來的招商目標產業,開了沒人進駐就是蚊子館,就是資產的閒置,資金壓力會很沉重。因此,現在幾乎囊括所有新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範疇,就是覺得這類產業廠商會有願意擴大投資研發,是最有可能進駐園區之內的產業。
但是,這些產業是否跟桃園在地產業屬性相合呢?位於台中的中科園區、台北的南港軟體園區不也進駐了很多生技業?無論是科技或軟體的名稱,最後選擇進駐的,通常還會是最有擴大需要的產業。此外,未來,也不過是兩三年後,這些產業還會是明星重要的產業嗎?請政府認真想想,2013 年被歐巴馬譽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 3D 列印,現在已經甚麼都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