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觀點] Uber在台灣合法的三種可能途徑
[數位觀點] Uber在台灣合法的三種可能途徑

Uber台灣若要尋求最終解決辦法,有哪些可能途徑呢?

Uber爭議在台吵翻天,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和不同政府間的談判差異,讓Uber各有不同結果。舉例來說,韓國政府認為Uber違法,而德國與法國也如此認定,美國為Uber增設新法規。而在中國,Uber選擇和滴滴出行合併,成為合法業者。那Uber在台若要合法,有哪些可能?

圖說明
(圖說:Uber台灣資深營運總監吳罡/圖片來源:Uber。)

可能途徑一:美國加州模式

第一種途徑就是台灣政府修法或設立新法規。台灣提出類TNC法規,讓Uber光明正大在台營運,但前提是Uber在納稅與保險等議題,有心溝通並和政府達成協議。

「Uber是全球公司,希望像美國一樣『有(TNC)法規』可以被納入。」Uber台灣資深營運總監吳罡說。2013年美國加州因應Uber等新型運輸服務,在法規中新增TNC(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類別,Uber平台上的私家車可以合法載客,來自加州的Uber也希望台灣政府能參考此作法。

除了Uber,台灣科技新創圈也有股強勁力量,支持修法(指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或設立新法規,並且實施計程車彈性費率與多元計程車方案,讓台灣業者可以公平競爭,也讓類Uber業者合法經營。

不過,由於Uber目前僅用Uber荷蘭所授權的台灣宇博數位服務公司之名營運,用境外架構,逃避在台的實質車資納稅與乘客保險等責任。因此這個途徑有個大前提,就是Uber必須真心誠意和政府協議,營業登記符合法規,繳納實質車資總額稅捐,並且考量台灣乘客權益,提供國際險之外的在地保險。

可能途徑二:中國滴滴出行模式

第二種途徑則是Uber賣給台灣業者。Uber台灣也可以依照Uber中國併入滴滴出行的模式,賣給台灣相關業者,輕鬆當個背後股東。

在法規層面,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指出,「若Uber台灣賣給台灣業者,成為背後股東。Uber提供技術,台灣業者承擔納稅、保險與消費者保護等責任,法規上可行。」

不過,依目前的狀況來看,台灣環境,沒有太多誘因讓Uber台灣選擇走這條路。
 
首先,Uber中國併入滴滴出行是Uber公司的「以退為進」策略,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就指出Uber藉此成為少數能實際營運中國市場的矽谷科技公司。Uber僅取得滴滴出行的5.89%股權,但享有17.7%經濟收益,17.7%的經濟收益如何想像?2015年滴滴已經擁有超過3億個註冊用戶,1500萬名司機,年訂單總量就高達14.3億筆,商機驚人。

再者,Uber中國的股東組成和滴滴出行的股東重疊度相當高,溝通容易。滴滴出行的「補貼戰法」嚴重威脅Uber中國的營運。加上,中國政府在法規上否定Uber原有主張,因此賣給滴滴出行是Uber中國最佳出路。

相比之下,Uber台灣和產業中相關公司並沒有股東上的重疊,台灣市場小的多,也沒有如滴滴出行般商業模式雷同、在競爭版圖上勢均力敵的對手,因此雖然也是一種途徑,但可能性不高。

可能途徑三:Uber出資入主台灣業者

第三種途徑,則是Uber出資直接入主台灣業者。這種途徑,在其他國家還很少見。由於台灣法規上對此產業沒有外資投資限制,Uber有可能直接砸錢,入主台灣交通運輸相關產業。

《東森新聞》指出,「市場盛傳,Uber找金融業想合夥買台灣大車隊。」不過,台灣大車隊總經理李瓊淑反駁此新聞,她說「此事為『子虛烏有』,台灣大車隊從來沒有和Uber有任何的接觸,也沒有和台灣金融業有任何接觸。」《數位時代》繼續詢問,假設Uber真的來找台灣大車隊,公司的態度是?李瓊淑回應,「我們不答覆任何假設性問題。」「是否擔心Uber買下其他競爭同業?」「台灣大車隊專注於車隊服務品質的提升,外界的看法對我們來說不是這麼的重要。」

除了台灣大車隊,台灣也還有很多交通運輸與租賃相關業者。Uber台灣已經有約100萬註冊用戶,上萬名司機,市場說大不大,說小又不小,若Uber真的有心繼續經營台灣市場,聯手台灣本地企業或自己砸錢,負起經營者該有的責任,讓投審會點頭,入主台灣業者並非不可能。

不過,這是付出成本與回收利益間的商業考量。Uber全球佈局擴張,Uber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和台灣業者談合作?台灣政府在後續協商過程中,是否能給予Uber壓力或是提供誘因?都是關鍵因素。

關鍵字: #Uber #滴滴出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重塑全球政府與企業的數位轉型藍圖,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股浪潮不僅預示著效率與生產力的巨大躍升,同時也為組織帶來嚴峻挑戰。如何駕馭 AI、確保資訊安全、並同時兼顧永續發展,成為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亟需面對的核心課題。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無限機會的時代,全球網路與資安科技大廠思科(Cisco),憑藉其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和豐富的跨國合作經驗,正積極扮演關鍵的賦能者角色,所推動的台灣數位加速計畫(Taiwan Digital Acceleration, TDA)也已邁入3.0階段。思科認為,值此時刻組織需要為數位轉型建立具韌性的基礎,而關鍵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才培育。

AI雖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但人員更需學習駕馭AI

負責思科國家數位加速計畫(CDA),與多國政府密切合作的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談到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正在面臨融合著AI、資安與永續發展的數位轉型趨勢,而在此過程中關鍵的是,組織必須透過科技與培育人才來為此波轉型打造具韌性的基礎。

思科
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
圖/ 思科

Diedrich進一步表示,未來的職位已不再是用職務說明書來衡量,而是以工作流程為核心,人力會在不同階段介接不同科技,可能是AI、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甚至量子電腦,因此人力與科技的整合也特別重要。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也舉例,過去在地端、雲端網路設備有各自的管理平台,未來除了將化繁為簡整合為單一平台外,許多資料搜集比對的例行工作由AI取代,但關鍵的決策判斷仍會交由人力負責,因此培育員工學習AI也更加不可或缺。

過去從TDA 1.0計畫推動至今,透過思科網路學院(Cisco Networking Academy),思科與合作夥伴已經在台灣培育超過17萬名技術人才。提供從網路工程師認證(CCNA)、網路高級工程師(CCNP)到網路專家(CCIE)等,針對不同職務與層級完整的專業培訓,而去年剛推出針對AI架構的網路設計專家(CCDE-AI Infrastructure)認證,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Diedrich強調,未來學習將成為工作中的一部份,持續在職訓練才能確保人員跟上技術的快速發展。

林岳田也指出,思科致力於人才培育不遺餘力,並從多方面投注資源。包括目前已在台灣的北、南、東部區域成立思科網路學院教師培訓中心,作為推動各區域人才培訓的種子基地。同時,思科與合作夥伴晉泰科技在2025年於高雄成立「亞灣AIOT生態系發展基地暨研發中心」,目標是培育5,000名AIOT人才並協助 1,500 人取得國際認證,以解決目前產業智慧轉型卻求才若渴的窘境。而在政府公部門方面,思科近期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簡稱「資安院」) 合作「NPO資安共學計畫」,由思科網路學院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提供課程與平台資源,資安院負責在地招募與社群經營,共同構築永續的公益資安生態系。

思科
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
圖/ 思科

完整生態系整合多元科技 一同推動AI創新

數位轉型另一項重要關鍵就是科技,尤其當今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利用AI推動創新。思科與18家合作夥伴,從TDA 1.0到3.0計畫,共同實踐30個創新專案。其中TDA 1.0著重智慧城市、企業 5G專網、資訊安全和數位醫療照護等核心領域,奠定數位轉型基礎;TDA 2.0計畫除了延續並深化前述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也因應新冠疫情下的醫療照護需求,為長者提供遠距學習、遠距醫療等樂齡生活應用,同時拓展金融韌性等創新場景。而在離岸風電計畫中,更利用5G結合VR眼鏡解決方案,協助當時因為疫情封控而無法來台支援的國外風機維護工程師,進行遠距教育訓練。

而TDA 3.0計畫中聚焦永續發展、資安韌性和AI驅動的智慧轉型,其中指標性專案之一,便是以高雄港為場域的智慧港口解決方案。提供從貨輪進港到貨櫃卸貨、起重機遠端操作監控等全自動化營運,可提升人員工作效率並確保安全。同時此方案中也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透過感測器可將各種機具設備的碳排資料回傳,完整監控能源使用情形。

人員短缺不只是運輸業也是許多產業共同面臨的難題,思科與合作夥伴針對醫院推出行動醫療推車,就是利用AIOT、無線/有線網路整合結合Webex視訊系統等,能協助遠端醫師迅速掌握病情,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判斷,或協助護理師迅速正確完成數據輸入工作。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也強調,科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化繁為簡,透過整合算力、網路、資安與儲存功能的AI PODs一體機伺服器,讓許多TDA 3.0專案能專注於應用開發,加速落地部署。

黃志明進一步表示,思科能協助企業導入部署各項AI創新方案,得力於生態系中有擅長應用開發、技術架構、顧問諮詢等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彼此在開放、包容的平台上運作,因此能協助企業加速智慧轉型並提升企業價值。

思科
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
圖/ 思科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