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到5年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Blog
中國最大部落格網站「博客中國」負責人方興東大膽預言:Blog在中國的起飛,將對中國社會帶來深不可測的影響……
三年前,我因為寫了篇文章放到新聞網上遭美國微軟封殺,開始思考要怎麼樣才可以沒有阻礙地發表我的想法,不久後試用了美國的Blog,發現是個容易上手的工具,於是當天晚上沒闔眼,不斷想著網際網路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像「博客」這麼有趣的東西要如何運用,於是和幾位朋友一起開發,產生了「博客中國」。
具有革命性的博客主體
「博客」這個名詞也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當時雖然有人反對這個譯名,認為不需要翻譯、太精英化等,可是我認為這個譯名更加強調出主體性。我曾經在一篇(中國博客宣言)裡說過,博客將會帶來社會文化上的衝擊,因為博客最主要的概念是每個人都可以是生產者和建設者,個人地位上升,是革命性的發展。
在美國有過許多博客引發重大事件的例子,在中國也有一些,像是在網誌上寫情色生活而掀起媒體廣泛報導的「木子美」事件,以及新浪與盛大之爭(網路遊戲公司盛大惡意併購新浪網,引起中國網民議論)的討論等。不過這種情況總是少數,有人擔心博客會否出現雜亂現象,但是我覺得博客和論壇有很大的不同點,因為博客是自己的,大家都想盡量維護好個人的地盤,不像論壇用匿名隨便張貼容易亂象叢生;另一方面,這也是網路發展必定要走的路,只要有基本管理就可以。
中國博客市場前景看好
目前整個中國的博客人數大約有五百萬,而我們大概發展一年的時間,會員數就達一百多萬,是中國最大博客平台。中國發展博客的前景十分看好,因為過去個人溝通的工具和形式有限,透過網路、甚至「博客」,就能很快和彼此產生交流,所以預計到年底,「博客中國」的人數應該會超過一千萬以上。中國目前不管是個人還是學校,愈來愈多人使用博客,而企業應用這塊在中國會稍微慢一點,目前我只知道IBM中國分公司已經開始推動寫博客的風氣,最近我們和諾基亞、摩托羅拉展開合作,已經推出「行動博客」(Moblog)服務。
未來三到五年,也許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個自己的博客。我常常講,以後大家的名片上大概都會印上自己博客的網址,甚至是交換彼此的博客來認識對方。
*一個「微型出版」的新世界 已經到來
研究網路社會,自己也架設個人部落格的中研院副研究員鄭陸霖指出:Blog翻轉了專業和業餘的界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出版者!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社會的競爭,現實不容許我們扮演弱者;所有人都得武裝自己,扮演堅強的機動戰士。但是在舞台的後方,每個人都有一個脆弱的心靈。
部落格提供了一個後台空間,讓我們卸下武裝,潛進內心的告解室。藉由不需要對象的書寫,來進行自我心靈的治療,而其他人也會因為閱讀獲得撫慰。我自己在中研院做研究,有時候也會面臨研究上的瓶頸。當學生在我的部落格上發現,原來老師也會害怕,往往引起學生很多共鳴。
部落格的性質有點像「私人佈告欄」,不打擾別人,沒有壓迫感,靜靜地待在數位的角落,是網路世界的古典風格展現,也是公眾(public)與私人(private)最恰到好處的平衡點。部落格不像BBS眾聲喧嘩,大部分的人都用很短的文字表達,到最後主題不但容易模糊,也容易發生爭執。但部落格具有輪廓清楚的私人空間,能完整呈現作者想表達的意念,這種討論資訊的方式,也開啟大家對部落格多元、民主的想像空間。
部落格的進入門檻很低,只要會打字跟上網,就有能力架設自己的部落格。有既有的版面,進行個人的「微型出版」,自行製作個人的「線上雜誌」,從而形成跟社會的溝通過程。而部落格上的友站連結功能,可以將性質類似的部落格串聯在一起,將雜誌變成一本「線上圖書」。
讓有個性的知識發聲
部落格容易上手的特性,讓人人都擁有發聲平台,這是對「專業暴力」的一種嘲諷。你不需要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照樣可以分享你的經驗和知識。部落格同時也能讓知識產生個性,從後台經驗累積的知識可以跟其他人分享。例如怎麼選填大學志願這種問題,你絕對沒辦法從Google上查到答案,但是卻可以藉由閱讀他人的部落格累積相關知識,降低重複「嘗試錯誤」的成本。
雖然電腦大量普及,網路世界開展,但資訊社會卻相當令人失望,除了線上購物、BBS上的對立,目前資訊社會並沒有演變成知識社會。但部落格的出現讓個人的知識透過網路整合,雖然未必能扭轉世界,但至少扭轉了網路世界的演進方向。
*Blog最需要的 是「評價」的機制
曾經是台灣第一份網路原生報紙總編輯,又是「個人新聞台」的草創者,現任(蘋果日報)總編輯的陳裕鑫認為「信用」,是Blogger能否創造影響力的關鍵!
五年前,我擔任(明日報)總編輯的時候,曾和詹宏志思索各種網路發展的可能性,最先是「整點出報」以及在新聞後面設「討論區」等,不過一直覺得對讀者來說這都還停留在被動階段,因為終究是記者報導,網友討論。那時候我就提出一個想法: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報?於是就開始籌備,為「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催生。
新聞台創個人辦報之先例
那時候並不知道國外已有「Blog」這個名詞,只記得想法很簡單,就是讓「個人辦報」的理想可以實現,然後整點把最新個人文章放到新聞台首頁,並請編輯挑文章、選佳作,增加網友鼓勵及票選機制,讓好文章不被埋沒。原本我們還有計畫讓個人新聞可以納進(明日報)的內容,不過還沒來得及籌畫,(明日報)就收攤了。倒是當初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發展到後來,生活日記類的新聞台成為最高比例,也許算是一個徵兆,代表網友對Blog的潛在需求漸增。
之前最有趣的一個例子,就是「五年級」的名詞就是從個人新聞台出現的,而且還帶動起其他六年級、七年級等稱呼,是個人影響力的展現。但是根據之前經驗,如果說要到有什麼一戰成名的案例,台灣倒是還沒有。只是現在部落格開始熱了起來,透過RSS等更精進的技術,使整個串聯的速度加快,力量絕對會比個人新聞台大更多。
受信任,部落格才有力量
從幾個國外的例子來看,部落格展現力量的方式大約有兩種:第一,對抗官方體制,例如文件揭密、發出抗議等;第二,揭穿主流媒體的謊言,就好比(紐約時報)總編輯下台的例子。我想任何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矇蔽」,因此部落格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還原真相的管道,從個人出發進而串聯集體,形成壓力。
和傳統媒體相較,部落客要建立信用其實會比較辛苦,其實內容、信用才是吸引更多讀者的重要原因,這些光看流量、點閱人次多寡都是不夠的。雖然我已經不在網路媒體圈子裡,但是我在想是否可以像拍賣網站那樣發展出評價機制,讓每個部落格都有機會累積自己的信用以及權威,增加個人言論的份量。
*Blog仍需要「新」守門人
部落格風起雲湧,台灣兩大報(中時電子報)、(聯合線上)也爭相投入「部落格服務」的市場。針對部落格挑戰傳統媒體的特性,兩大報如何看待部落格,也就令人格外好奇。
做為第一個推動部落格的媒體業者,內部在籌畫的時候的確經過一番激戰,」中時電子報在今年四月推出「編輯部落格」,顧名思義以報系內資深記者發表文章為主,總編輯郭至楨說,「部海茫茫」,就像小時候玩戳紙遊戲一樣,訊息爆炸有時無從吸收起,「這不是窄化,而是對品質嚴格的控管,也是我們做為專業媒體的社會責任,」所以在短時間內會陸續推出「作家部落格」與「名人部落格」,並推薦其他優質部落格,最後希望達到將各界優秀部落格納入,增加內容的多元性。
而聯合線上的「城邦部落格」五月正式上線,聯合線上對於部落格的品質要求也有標準,副總經理賴健汀指出,部落格的內容應該以良性互動和有用的知識為主,秉持「質感」要求,聯合線上有豐富的媒體運作經驗,將在盡量不干擾言論自由的情況下建立秩序。「有時候是環境的問題,想要張貼不雅言論的人,會知道這裡並不是適合的地方,建立良性環境,自然就會找到適合在這裡生根的blogger,」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說。
部落格+媒體∥最大效益
不論是中時還是聯合,在部落格經營上多少都運用了「守門人」概念。「媒體有自己的形象和社會責任,這和其他業者有很大的不同,」郭至楨表示,平台業者或是入口網站在推部落格的時候,衝的是數量,但他認為以中時為例,跨足部落格領域,延續優質媒體的形象才是首要條件。
「以前媒體記者在寫部落格之前,沒辦法正確掌握自己的讀者到底有什麼看法,」郭至楨按著滑鼠點進「中時編輯部落格」裡(中時晚報)副總主筆彭蕙仙最新的一篇文章,後面的留言一長串,而政治類的文章回應更是多到看不完,「會有這麼多讀者意見,彭蕙仙跟我說她感到相當驚訝。」可見部落格的力量,也讓媒體人有了深刻體認。
至於曾經有部落客讓美國參議員丟官,甚至讓(紐約時報)總編輯下台的案例,是否代表小草根掌握的力量超過主流媒體?「那些只是特例,」劉永平表示,部落客先發聲之後,還是要加上其他媒體的報導,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傳統媒體與新興的部落格同樣具有價值,在網路世界流傳的訊息,如果沒有其他媒體管道配合,力量不會這麼驚人,「不過,像以前水門案要找深喉嚨得約在停車場,現在可能消息就在部落格上,」劉永平比喻。
「不管怎麼說,部落格要成功,內容很重要,再透過適合的機制,把好的部落格從眾多網誌中拉出來,」劉永平舉例,過去很多民眾都有投稿被退回的經驗,而利用部落格就可以找到發揮空間,甚至受到推薦而躍上台面,聯合線上就想扮演中間這個適合的機制。
審慎經營,避免泡沫化
中時電子報在這方面的看法有志一同,「所有的媒體都在關注部落格,會帶動正面發展,」郭至楨強調,部落格不僅打破單向溝通的傳播模式,而且更進一步能夠聽到各界聲音,只是在喜歡跟隨流行的台灣社會裡,他們希望藉由更謹慎地經營,而不是一個部落格「蛋塔泡沫」。 當英國(衛報)以及美國ABC等媒體都開闢「部落格專區」,援引有新聞性的文章以及從其他部落格中延攬專欄作者時,如何善用部落格匯集的各種資訊,已成為媒體不可避免的趨勢。劉永平表示,這有點像「擴充線民」般,部落格裡也許會出現有趣或具震撼性的訊息,「不過重點是媒體必須自己下去經營,而不是在外面到處走馬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