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振] 蘋果研發中心落腳深圳對台灣的影響
[朱宜振] 蘋果研發中心落腳深圳對台灣的影響

時間正值中國第二屆的創客週以及雙創週主站場落在深圳。中國力推雙創已經有許多人探究了各種原因或者不得不的理由,我們在此也不多探究雙創的理由,反而對於台灣人情感上比較有意義的莫過於Apple竟然在深圳設了研發中心

身為一個熱愛檢討自身的台灣人,立馬可以在網路上臉書上看到許多檢討我們自身的貼文或者文章。

大多數的論點都會來檢討為何這不會發生在台灣,事實上這樣的狀況在多年前Intel開始不在台灣舉辦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不就已經該知道是這樣的局面了嗎?

我們做了什麼能夠留住科技大廠嗎?

國際大廠設置研發中心確實有其意義,所以我們可以思考的是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讓國際科技大廠願意把研發中心放在台灣呢?

千萬別說稅制、補貼等,只要是這一類外顯或者說硬體資源,永遠可以有人比你補貼的好。加上可能還有我們沒有的資源,例如「龐大的內需」。拿錢補貼更不用說了,永遠有人可以比你拿更多錢出來勾引這些業者。

人才地圖與需求不對稱

回想過去為何DELL、HP、IBM、Intel這些外商為何都會在台灣設置大的研發中心。然而新的高大上的國際企業如Facebook、Google等不設置規模大的研發中心在台灣?

答案倒也可以說簡單,除了政府可以提出的硬體資源外,人才地圖與他們需要的不對稱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這人才可以說是軟體人才和互聯網人才。

Tim Cook via shutterstock_475490443.jpg
圖/ shutterstock

而Apple把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如果你是庫克,那不正是一個再合理也不過的一個決策嗎?甚至很有可能從來沒有台灣這個選項或者其他國家的選項。

從別的角度來看, 如果我們還是倚賴類似Apple的研發中心,那是否也代表著某種的代工心態的延伸呢?

總不能一邊高喊著要有自我品牌,要有自我研發能力,卻又一邊希望國際大廠來拯救我們的代工生態。

改變現況的唯一解:Keep working

Apple的動作已經做了,你也無須去試著改變。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果現在深圳就是真正的亞洲矽谷了,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跳躍前進到下一個階段,取得未來的制高點?」

策略性的思考就是得不斷的往前看並且看更遠,而非去探討為何我們過去的地位被深圳搶走了?這並不能改變現況,能夠改變現況的思考是我們現在開始做些什麼,能夠在下一個未來產業崛起時,我們已經在那!

這答案也可以說極度簡單,依然就是「人才」二字。

人才培育仍是根本

台灣過去能夠有輝煌的電子業,肇因於早年第一批從事電子業的前輩們。如果我們認為未來是網路是資訊軟體等,企業或許有自己的原因無法變革,並且只看三、五年的回報,政府該看的就是十年以上,甚至可以說是二十年以上的遠景,再回頭來做設計。

記得與cacaFly執行長邱繼弘的交流中,他提到了一個我很喜歡的觀點,已經是個具體的策略:與其花錢在各項被罵臭頭的硬體建設,還不如把錢直接投資在1千個人身上,讓他們去國外念我們指定的最優秀的學校系所,投資一個人1千萬台幣。整個方案不管是人才回來發展與否,都會對台灣有所助益,回來台灣的人,可以一起建立下一個未來產業,留在國外的人,最好能夠成為該國的社會中堅,依然可以幫到台灣。

只要、只要、只要我們能夠真心想改變,不要以為這樣叫圖利,不要以為這樣投資人才叫做肥貓,我們身為公民真的要有自覺,不要一邊酸政府不投資,一邊又罵政府的不作為。

朱宜振
只要沒想清楚不以人為本,那我們就是繼續蝕本。

一千個頂尖人才能夠帶來多少改變?我們就看看當年出國的優秀前輩們創造出來的電子業榮景,那就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未來了。

絕對、絕對不是創造個物聯網園區就可以達到的,只要沒想清楚不以人為本,那我們就是繼續蝕本。

若我們真的能夠上下一心投資在未來的人才,那麼Apple把研發中心放在深圳又有何干?

延伸閱讀:庫克再訪中國,宣布蘋果年底前將設中國研發中心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