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這個月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豪雨,來客數比平常少很多,食材報廢的量也比較大」「王經理,這次行銷活動同時透過手機APP與Email發出去的優惠卷,哪一種兌換率比較高?」「陳協理,這份報表怎麼只有POS的銷售資料,我們最近不是引進手機付款!那邊的交易資料在哪裡?」
上述是許多零售餐飲業者都曾經遇到的挑戰,「如何掌握行銷成效?如何因應行動趨勢改變原本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是零售餐飲業目前經營上的二個痛點,」原創行動總經理陳桂弦說。
更精準預測銷售 從數據中建立開店SOP
當消費者接收訊息的管道越來越多樣化,零售餐飲業就更不容易掌握行銷活動的成效。陳桂弦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善用雲端平台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從大量資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黃金。
首先在展店需求上,他以一連鎖早午餐品牌業者為例,該品牌在導入微軟Azure與Power BI解決方案後,針對既有店面進行特徵分類與分析,掌握到不同屬性店面的熱門時段與熱賣商品,舉例來說,同樣一家店開在路邊或美食街,它的熱賣商品可能就會不一樣,就算開在路邊,也還會受到週遭是商業、工業或住宅區的影響,分析這些不同屬性店面的差異並製成SOP,就能加速展店前的市場評估程序與準備工作。
第二是整合社群媒體與開放資料(Open Data)做多維度分析,增加銷售預測的廣度與精確度,並改善備貨與商品前處理的作業流程。由於氣候對餐飲業營收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原創行動整合中央氣象局資料,讓該連鎖早午餐品牌業者可以結合氣象預報來預估銷量,以此作為進貨依據,降低食材準備不足或過量的損失。
陳桂弦表示,整合開放資料,可以幫助企業找出更多資料背後的意涵,增加決策效率,除了氣象資料,其他像實價登錄、節慶等開放資料的整合,也都有助於企業進行銷售預測與分析。
當大數據遇上雲端 即時掌握行銷效益
大數據分析除了應用在銷售預估外,也能幫助零售餐飲業掌握行銷活動的成效。尤其現今強調O2O虛實整合,很多零售餐飲業者透過Email、手機APP、FB等管道發送電子優惠卷,讓消費者去實體門市使用,在這過程中,企業要如何知道有多少人點開訊息?多少人下載優惠卷?多少人到店內使用優惠卷?這一連串的問題唯有透過資訊整合與分析,才能獲得解答。
原創將POS、優惠卷發送及其他相關資訊整合至Azure雲端平台,透過PowerBI大數據分析,就能精準掌握行銷活動的效益,或是找出行銷活動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沒有人看還是看了沒有人使用。陳桂弦強調,將資料整合至雲端的好處是,可以做到即時分析,不像過去要等到整個行銷活動結束後,才能評估效益
舉例來說,原創的一個客戶在導入微軟Azure與Power BI解決方案後,將FB粉絲頁的內容整合,從中找出社群裡面的重要議題及活躍粉絲,並邀請活躍粉絲至實體店面,提供優惠卷與頒發獎牌,讓這些粉絲享有特別的尊榮服務,一來增加活躍粉絲的黏著度,二來當這些粉絲將這次的體驗分享在FB上時,對企業來說又是一個免費曝光的機會。
邁向智慧零售 將數據變成黃金
目前市面上的雲端服務與大數據分析服務選擇很多,原創之所以選擇微軟Azure與Power BI,陳桂弦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Azure雲端服務彈性的計價模式,Azure按使用量來計價,有別於過往要一次買齊軟體授權費與硬體的採購方式,企業可以更彈性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再者,企業在從大量資料萃取出資訊的過程中,資訊的「視覺化」,才能讓管理者很快地掌握資訊背後所要傳達的事情,而Power BI不只提供豐富簡單的視覺化工具,還能快速介接各個不同系統,包括POS、企業內部系統(如:ERP、CRM)、手機APP、社群媒體、開放資料…等,有效地將資料轉成有價值的資訊,幫助企業洞察客戶需求、加快決策管理效率。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年代,企業必須要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透過一些有效的IT工具將資料化成有用的資訊,進而優化決策的過策及提升競爭力。「物聯網時代,零售餐飲業應以客戶為中心、以IT為利劍,為消費者提供符合需求的創新服務,用智慧化打造未來競爭力,」陳桂弦語氣肯定地說。
欲了解如何整合雲端布局,開創數據新商機,請立即報名
【Reimagine Your Business!零售創新術!】
時間:2016年8月4日(四)14:00 – 16:30
地點:YourSpace(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3F)
精彩議程:
** 趨勢開場**
台灣微軟 營運暨行銷事業群 雲端暨企業平台事業部 資深協理 李玉秀
** 小行為大商機,數據引動的零售新商模 **
MIGO功典 台灣區總經理 夏雨農
** 消費者想的和你不一樣!商業智慧的零售成長術 **
原創行動 總經理 陳桂弦
** 實體門店流量洞察術!快、狠、且更準的數據行銷戰 **
SkyREC 共同創辦人 謝凱蒂
更多詳情請上【Reimagine Your Business!零售創新術!】報名網站
圖片來源/Jeremy Keith via flickr、原創行動
(本文為台灣微軟與《數位時代》共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