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斌:創業者要學習跟資本做朋友
蔣顯斌:創業者要學習跟資本做朋友

募資向來是新創公司最頭痛的事,最近《創業投資聖經》在台灣創業圈瘋傳,而把這本書引進台灣的幕後推手,是新浪網聯合創辦人、CNEX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

蔣顯斌.jpg
新浪網聯合創辦人、CNEX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
圖/ 賀大新/攝影

蔣顯斌說,《創業投資聖經》這本書很珍貴,對他還是獲益良多,因為它一直在變。他認為,雖然創業者不一定碰得到書中寫的所有條款,但他建議創業者跟創過業的前輩多聊,就能明白別人歷程的他山之石被寫進書裡與最後實踐出來的差異。

現在蔣顯斌也開始當新創公司的導師,他也把這本書當成創業者的指定讀物。他說,「希望創業者可以消化這本書裡的詞,透過未來的5年、10年,一起改造台灣創業的DNA。」因為他認為,技術背後,重要的是創業文化,書裡的內容可以讓創業者和投資者一起共舞,「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時間回到1995年,回想20年前的創業過程,那是科技產業才開始要總結前一波PC的創業潮所帶來改變的年代,25歲的蔣顯斌大學畢業即創業,創立新浪網(前身是美國華淵資訊網公司)。

蔣顯斌笑稱自己是標準的理工男,在大學念機械,到美國念工程,由於創業從產品開發開始,對於估值、條件書、股份架構等投資和商管詞彙都不懂,在學中做的過程中,一點一滴領會每個字詞背後的意涵。

1996年,蔣顯斌發現公司經營有瓶頸,便延攬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進到團隊中,再找了財務長進來。蔣顯斌形容,「有了姜豐年的加入,好像突然得到成套的大人世界遊戲規則!」他才發現,原來投資的遊戲規則在矽谷打磨了20年,已慢慢形成一些條文。

資本心得1:創業一開始就要把股權分好

蔣顯斌說,「再大的巨人,都是從樸實的嬰兒開始,一開始團隊只有3至5人。」這個過程中,有一件事很重要:「創業,共患難容易,共享福難。」創業開始有一點成績之後,開始分彼此,怎麼辦呢? 要能共患難,也可以共享福的話,在一開始出發時就要訂好約定。

創業者常常問蔣顯斌怎麼找錢?他問創業者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們怎麼分股權?」然而,五個創業者中有四個說不清楚,因為大家覺得創業又沒什麼錢,能否存活都仍未知,不需要先劃分。

蔣顯斌舉例說明,他在矽谷創立新浪網時有三個創辦人,兩個是他的學長,他讀人機介面,負責產品設計;另一個學長寫程式;另一個念MBA,創業同時還在顧問公司工作,只能一週跟他們通一次電話,拿出3千元美元當其他兩個人的午餐錢。「誰貢獻比較多?其實講不太清楚。」他說。

一直到真的做出一些成績,希望可以招募人進來,他們就決定要分股權。當時他們把每個人的股權比例畫在一張紙上,「每次有不愉快,就把抽屜的這張紙拿出來,它幫我們渡過多少風風雨雨,先約定,然後日後不要反悔,這是很重要的約定!」蔣顯斌說,共同創辦人之間,要可以背對背一起對外作戰。

另外,也曾發生初早期對外招募的關鍵幹部,後來發現當初答應要給的條件太貴了,不過,如果當初答應要給他多少股份,就不要反悔。

學習跟資本做朋友,是創業者一輩子的功課。你答應的條件,將來要把它吞下去!

資本心得2:搞清楚資本的本質

新浪從創辦到上市,做華淵網路新聞之前,蔣顯斌的團隊募了兩輪資金,等到姜豐年加入,再募第三輪資金。

然而,當時公司有60名員工,眼看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資金就要燒完了。

大環境的背景剛好碰到亞洲金融風暴,所以原有老股東都保守不敢再投資。再加上,那時候是兩岸飛彈危機最緊張的時候,中國把台灣放在黑名單,美國創投認為台灣在中國黑名單上,對中國策略不看好。

蔣顯斌說,「當時很感慨,因為資金方就是晴天借傘,雨天收傘。」

最後他們用過橋協議,因為募不到資金,只好找一些身邊相信他們的人,用借款的方式融資,先不談價格,因為在低谷時談價格是不利的。等到日後算利息,過了12個月募下一輪的時候,再讓投資者用當時比較好的價格投入,此舉讓蔣顯斌團隊渡過快滅頂的風暴。

經歷三次增資,中間還差一點把錢燒完,終於跟北京一家公司大合併,兩年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

蔣顯斌說,「我們上市後收益蠻菜的,但有人說,在龍捲風中,雞都會飛。」因為當時全球對於網路充滿熱情,會願意給一些公司特別的破例,即時沒有足夠營收也讓你上市。

上市之後,投資者對他們說,募資的錢不要放銀行,要用最快時間丟到市場上,換取市占率、點擊率,後來是網頁瀏覽量。

但兩年後遇到網路泡沫化,每兩年就報銷一個執行長,等於八年消耗四個執行長,最後從谷底開始獲利。資本泡沫化之後,投資人除了看市占率之外,接下來就要開始看營收、賣產品。一年後又說要看利潤,那時就得裁員了。

資本的要求,在董事會上很清楚。 資本要的向來不變,它要公司的可變現的價值(估值)一直往上。 當全球對價值的判斷轉變,創投自然就會跟著轉變。這是創投很重要的心態,畢竟創投不是要跟創業者走一輩子,他最後必須退出和變現。理解資本這件事,是我在新浪的第二個心得。

資本要的向來不變,它要公司的可變現的價值(估值)一直往上。

資本心得3:創業者和創投的關係是對等的

後來,蔣顯斌的角色轉換了,從創業者變成導師和天使投資人,過去10年在兩岸三地投了10家新創,4家中國、6家台灣,其中又有4家台灣新創在海外設公司。

他指出,「我的角色換了,我以前是開車(創業),現在是站在旁邊投資,並理解創業者的困難。」

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是互相幫忙的關係,蔣顯斌說,創投要的是,創業者好,自己也好。

創意_創新_創業_合作_合併_創投_投資_shutterstock_387025075.jpg
圖/ shutterstock

大家都說要找聰明的資金(smart money)。創業者的利益被包裏在投資者的計算中,蔣顯斌說,「我們會思考,條款寫進去是否會讓我們同床異夢?如果條款會讓人分你我的話,就要扣分。」

「要找到好的創投,要知己知彼,要知道他要什麼,而你有什麼。」蔣顯斌說,創業者在找錢,錢也在找創業者,要找對的錢,所以創業者不要認為自己在找錢,就矮人一截。他反而認為正確的心態是,「我給投資者一個機會,彼此給對方一個機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