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斌:創業者要學習跟資本做朋友
蔣顯斌:創業者要學習跟資本做朋友

募資向來是新創公司最頭痛的事,最近《創業投資聖經》在台灣創業圈瘋傳,而把這本書引進台灣的幕後推手,是新浪網聯合創辦人、CNEX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

蔣顯斌.jpg
新浪網聯合創辦人、CNEX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
圖/ 賀大新/攝影

蔣顯斌說,《創業投資聖經》這本書很珍貴,對他還是獲益良多,因為它一直在變。他認為,雖然創業者不一定碰得到書中寫的所有條款,但他建議創業者跟創過業的前輩多聊,就能明白別人歷程的他山之石被寫進書裡與最後實踐出來的差異。

現在蔣顯斌也開始當新創公司的導師,他也把這本書當成創業者的指定讀物。他說,「希望創業者可以消化這本書裡的詞,透過未來的5年、10年,一起改造台灣創業的DNA。」因為他認為,技術背後,重要的是創業文化,書裡的內容可以讓創業者和投資者一起共舞,「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時間回到1995年,回想20年前的創業過程,那是科技產業才開始要總結前一波PC的創業潮所帶來改變的年代,25歲的蔣顯斌大學畢業即創業,創立新浪網(前身是美國華淵資訊網公司)。

蔣顯斌笑稱自己是標準的理工男,在大學念機械,到美國念工程,由於創業從產品開發開始,對於估值、條件書、股份架構等投資和商管詞彙都不懂,在學中做的過程中,一點一滴領會每個字詞背後的意涵。

1996年,蔣顯斌發現公司經營有瓶頸,便延攬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進到團隊中,再找了財務長進來。蔣顯斌形容,「有了姜豐年的加入,好像突然得到成套的大人世界遊戲規則!」他才發現,原來投資的遊戲規則在矽谷打磨了20年,已慢慢形成一些條文。

資本心得1:創業一開始就要把股權分好

蔣顯斌說,「再大的巨人,都是從樸實的嬰兒開始,一開始團隊只有3至5人。」這個過程中,有一件事很重要:「創業,共患難容易,共享福難。」創業開始有一點成績之後,開始分彼此,怎麼辦呢? 要能共患難,也可以共享福的話,在一開始出發時就要訂好約定。

創業者常常問蔣顯斌怎麼找錢?他問創業者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們怎麼分股權?」然而,五個創業者中有四個說不清楚,因為大家覺得創業又沒什麼錢,能否存活都仍未知,不需要先劃分。

蔣顯斌舉例說明,他在矽谷創立新浪網時有三個創辦人,兩個是他的學長,他讀人機介面,負責產品設計;另一個學長寫程式;另一個念MBA,創業同時還在顧問公司工作,只能一週跟他們通一次電話,拿出3千元美元當其他兩個人的午餐錢。「誰貢獻比較多?其實講不太清楚。」他說。

一直到真的做出一些成績,希望可以招募人進來,他們就決定要分股權。當時他們把每個人的股權比例畫在一張紙上,「每次有不愉快,就把抽屜的這張紙拿出來,它幫我們渡過多少風風雨雨,先約定,然後日後不要反悔,這是很重要的約定!」蔣顯斌說,共同創辦人之間,要可以背對背一起對外作戰。

另外,也曾發生初早期對外招募的關鍵幹部,後來發現當初答應要給的條件太貴了,不過,如果當初答應要給他多少股份,就不要反悔。

學習跟資本做朋友,是創業者一輩子的功課。你答應的條件,將來要把它吞下去!

資本心得2:搞清楚資本的本質

新浪從創辦到上市,做華淵網路新聞之前,蔣顯斌的團隊募了兩輪資金,等到姜豐年加入,再募第三輪資金。

然而,當時公司有60名員工,眼看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資金就要燒完了。

大環境的背景剛好碰到亞洲金融風暴,所以原有老股東都保守不敢再投資。再加上,那時候是兩岸飛彈危機最緊張的時候,中國把台灣放在黑名單,美國創投認為台灣在中國黑名單上,對中國策略不看好。

蔣顯斌說,「當時很感慨,因為資金方就是晴天借傘,雨天收傘。」

最後他們用過橋協議,因為募不到資金,只好找一些身邊相信他們的人,用借款的方式融資,先不談價格,因為在低谷時談價格是不利的。等到日後算利息,過了12個月募下一輪的時候,再讓投資者用當時比較好的價格投入,此舉讓蔣顯斌團隊渡過快滅頂的風暴。

經歷三次增資,中間還差一點把錢燒完,終於跟北京一家公司大合併,兩年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

蔣顯斌說,「我們上市後收益蠻菜的,但有人說,在龍捲風中,雞都會飛。」因為當時全球對於網路充滿熱情,會願意給一些公司特別的破例,即時沒有足夠營收也讓你上市。

上市之後,投資者對他們說,募資的錢不要放銀行,要用最快時間丟到市場上,換取市占率、點擊率,後來是網頁瀏覽量。

但兩年後遇到網路泡沫化,每兩年就報銷一個執行長,等於八年消耗四個執行長,最後從谷底開始獲利。資本泡沫化之後,投資人除了看市占率之外,接下來就要開始看營收、賣產品。一年後又說要看利潤,那時就得裁員了。

資本的要求,在董事會上很清楚。 資本要的向來不變,它要公司的可變現的價值(估值)一直往上。 當全球對價值的判斷轉變,創投自然就會跟著轉變。這是創投很重要的心態,畢竟創投不是要跟創業者走一輩子,他最後必須退出和變現。理解資本這件事,是我在新浪的第二個心得。

資本要的向來不變,它要公司的可變現的價值(估值)一直往上。

資本心得3:創業者和創投的關係是對等的

後來,蔣顯斌的角色轉換了,從創業者變成導師和天使投資人,過去10年在兩岸三地投了10家新創,4家中國、6家台灣,其中又有4家台灣新創在海外設公司。

他指出,「我的角色換了,我以前是開車(創業),現在是站在旁邊投資,並理解創業者的困難。」

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是互相幫忙的關係,蔣顯斌說,創投要的是,創業者好,自己也好。

創意_創新_創業_合作_合併_創投_投資_shutterstock_387025075.jpg
圖/ shutterstock

大家都說要找聰明的資金(smart money)。創業者的利益被包裏在投資者的計算中,蔣顯斌說,「我們會思考,條款寫進去是否會讓我們同床異夢?如果條款會讓人分你我的話,就要扣分。」

「要找到好的創投,要知己知彼,要知道他要什麼,而你有什麼。」蔣顯斌說,創業者在找錢,錢也在找創業者,要找對的錢,所以創業者不要認為自己在找錢,就矮人一截。他反而認為正確的心態是,「我給投資者一個機會,彼此給對方一個機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