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在2025年打造「非核家園」,哪一種再生能源可以大量「補足」短少發電量,「離岸風力發電」或許已經是政府壓寶的重要方案。
台灣2030離岸風力發電目標,丹麥廠商可能「投資」過半
全球離岸風電領導廠商丹能風力(DONG Energy)今日正式宣布揭幕台灣辦公室,經濟部次長沈榮津也大方站台,因為丹能風力將在彰化開發4座風場,預估總裝置容量至少2GW,若未來順利完工,政府2030年離岸風力發電目標至少就有「一半」到手。
母集團是丹麥最大電力公司,旗下丹能風力擁有25年離岸風場開發、建造、營運等經驗,累計打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容量。他們看好台灣風力發電潛能,希望2017年先在彰化通過地方環評,預期最快2021年後啟動建造,相信台灣有機會發展成亞太指標。
丹能風力將在彰化蓋風場,「歡迎本土業者加入」
「發展再生能源最大的挑戰,就是相信這件事會發生,必須有勇氣才能做。」丹能風力首席執行長Samuel Leupold特別來台宣揚離岸風力趨勢,強調他們希望在台灣留下「大規模」投資,儘管實際金額還要等董事會通過,無法先公布,但也在台灣辦公室成立這天跟工研院簽訂合作意向書,提早培養在地人才。
丹能風力台灣區董事長柏森文也補充,「我們很期待有本土供應鍊加入,透過長期合作的方式,逐步讓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穩定,甚至可以成為亞太基地。」柏森文說,如果能吸引更多廠商加入生態系,未來也不排除在前進日本、大陸市場時,將協力業者一起推向亞洲。
政府離岸風電量設高門檻!14年後要讓343萬戶使用,
看起來台灣離岸風力發電前景一片光明,但2030年政府的離岸風力發電目標4GW,代表了343萬戶的使用電量,按照目前架設風機進度,就算有丹能風力助拳,每年可能也要在海裡安裝100支以上的風機才來得及。
根據台電資料,民國104年度再生能源發電量,太陽能、水力、風力全部加起來,僅占台電系統4.2%,想要大幅躍進,不是只有靠提供補助、積極招商就能達成,還得兼顧地方漁民權益。
由於離岸風力發電必須接電纜導回岸上,對於漁民生計可能帶來衝擊、甚至彰化知名的白海豚或許也會受影響。
「如果有漁民心聲沒有被聽見的,歡迎來找我們。」柏森文強調,他們很願意和地方社群有更多對話,也已經開過四次公聽會,和地方漁民有多次溝通。
丹能風力強調,他們在海岸線外30-40公里處架設風力發電機,環境影響相對小,待建設完畢後,會將電力回賣給台電,但也不排除直接提供消費者使用。
儘管丹能看好台灣離岸風電發展,但未來能對台灣綠能產業發展帶來多大改變,還需要更多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