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令人驚喜的特效怎麼做?台灣電影團隊告訴你
[專訪]令人驚喜的特效怎麼做?台灣電影團隊告訴你
2016.12.12 | 人物

1895年在巴黎咖啡廳地下室看過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的人,如果看了《侏羅紀公園》、《阿凡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會不會為那既逼真寫實又精細華麗的世界大感讚嘆?特效,在現今的電影裡幾乎無所不在,電影的核心在故事,特效則像是一個魔術師,呢喃幾句咒語,化尋常為不可思議。

不是只有數字王國

提到特效,或許有些人能會想這一兩年到因謝安、周永明而屢屢登上媒體版面的好萊塢特效公司數字王國,不過,實際上,有不少台灣高手默默在好萊塢從事特效製作,像是近期將上映的國片《一萬公里的約定》背後的團隊,從導演洪昇揚、製片黃棨雋、光和影映像特效總監郭憲聰,就是一群好手的結合。

Light + Shadow Films_20161205_蔡仁譯攝-2.jpg
曾在好萊塢打拼的導演洪昇揚,拍攝個人的第二部長片《一萬公里的約定》。
圖/ 蔡仁譯攝

洪昇揚、黃棨雋兩人過去都在好萊塢打滾過,做過特效製作,也拍過多部短片以及好萊塢科幻電影《Battle for SkyArk》,回到台灣拍片,團隊加入了有多年平面設計跟影像特效資歷的郭憲聰,他們不同於台灣多數電影習慣將特效後製外包給其他公司,選擇由台灣團隊打造,還找來曾主導《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特效的Ken Lee擔任顧問。

《一萬公里的約定》以馬拉松好手林義傑的故事為腳本,兼具年輕人喜愛的熱血、冒險、愛情元素,因此除了知名歌手周杰倫站台,擔任監製外,投資方則包括愛奇藝跟知名的太陽城集團,讓《一萬公里的約定》成了今年預算唯二破億元的國片,另一部則是《樓下的房客》。

Light + Shadow Films_20161205_蔡仁譯攝-1.jpg
光和影映像特效總監郭憲聰(左)、光和影映像製片黃棨雋(右)。
圖/ 蔡仁譯攝

特效流程是什麼?

特效的應用,不只是出現在科幻片、戰爭片,甚至是文藝愛情片都少不了,例如《大亨小傳》的特效同樣讓人讚嘆。特效,扮演的角色像是化妝師,可以修掉主角臉上的小瑕疵、眼鏡鏡片上的反光,或是為夜景增添星芒,但它也可以是魔術師,把替身演員的臉換成主角,甚至是變出一個不存在於真實環境的人群或珍奇異獸、甚至是外星人。

郭憲聰說:「特效的意義在於為故事加分,而不只是創造華麗。」他進一步解釋,特效有多種類型,包括實景合成、或是全電腦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CG)的動畫製作。

VFX.snake_before(使用).jpg
在帳篷中的神秘訪客—蛇,也是靠電影特效變出來的。特效前並沒有蛇出現。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VFX.snake_after(使用).jpg
特效後,就變出蛇來了。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打造特效的過程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前期規劃,劇組必須先想好有哪些畫面需要用到特效,以及必須做出模型,或是在道具或場地上做出標示,以便後續使用電腦軟體對位、增加效果等繁雜作業。

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電影拍完之後,就把拍攝的素材交給數位影像技師(Digital Image Technician,DIT),由DIT人員將材料轉檔,接著,導演開始剪接,這時團隊就會商討有哪裡需要用特效修補或增加。

最後就是後製階段,透過3D軟體及電腦算圖等科技製作,此時團隊可能散佈在不同城市或國家,所以還需要考量儲存同步、異地備援等細節 ,像是《一萬公里的約定》的工作室分散在台北與台南,兩地就是使用儲存設備商Synology的設備跟雲端服務來協同合作及備份。

台南工作室與設備實景.jpg
製作特效需要用到許多的電腦、工作站及儲存設備,例如Synology就協助團隊處理高達350-400TB的容量儲存,圖為光和影映像的台南工作室。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這隻狼最花錢費時!

由於製作特效會使用到大量的電腦運算資源,為了等待電腦運算少則等待數小時,多則得要花上幾天工夫,另外,電影後製有大容量的影片素材與特效工作檔案,儲存設備更是少不了, 以《一萬公里的約定》為例,全部的特效素材影片檔案加起來就接近340TB,全片則是使用了約350~400TB的容量 。因此,在觀眾眼中出現幾秒甚至稍縱即逝的畫面,都是電影團隊辛苦執行換來的成果。

VFX.crowd_before.jpg
特效前:在拍攝馬拉松比賽時,現場的觀眾不多,就靠後製加上人潮,以強化比賽場景的熱鬧感。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VFX.crowd_after.jpg
特效後:兩側觀眾的增加。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像是《一萬公里的約定》有一匹與主角搏鬥的狼,就是完全出自於特效。在台灣甚至是亞洲,狼是相當罕見的動物,所以團隊無法像知名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可以找來馴獸師跟真狼協助,以提高特效的真實度,郭憲聰指出,如果是真真假假影像的切換,觀眾就不容易覺得畫面假假的,像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面的老虎就是虛實畫面交替,但如果要是完全用特效做出來,要讓觀眾信服的難度就變得很高。

VFX.wolf_before(使用).jpg
特效前:狼在台灣是罕見的動物,完全依靠演員的想像及特效,才能打造出與狼搏鬥的完美影像。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VFX.wolf_after(使用).jpg
特效後:狼在台灣是罕見的動物,完全依靠演員的想像及特效,才能打造出與狼搏鬥的完美影像。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所以,為了要讓狼夠真實,團隊先是做了實體模型,並且多方參考其他好萊塢的範例,而且從狼的姿態、動作、毛髮動向,甚至是狼跟主角纏鬥時塵土的飛揚,都是團隊不斷測試及模擬才打造出來的。另外,電影中還有主角跑馬拉松時遇到沙塵暴的情節,也是用特效來完成強風刮起沙土,土粒捲揚、空氣混濁的景象,就參考了好萊塢電影《瘋狂麥斯:憤怒道》。

目前電影的呈現是1秒24幀(FPS),也就是1秒刷新24張畫面, 「這匹狼的簡單畫面製作2~3小時跑不掉,複雜的特寫時一幀就要花上12小時。」他說。換算下來,狼在影片出現一秒卻是要花12天才能做完!這匹狼堪稱是讓團隊最頭痛又最花錢的特效。

不過,有時耗費精力的畫面,卻很有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觀眾眼前,例如在台灣版本的《一萬公里的約定》裡考量到觀眾及市場的口味偏好,有一場一鏡到底、且匯集不少狼特效的畫面就被剪掉。我們外人聽了可惜,但對特效團隊來說卻是慣常的取捨,要以考量電影的賣座、迴響度為最大考量,這也是幕後工作人員令人佩服之處。

正因為特效的製作期長,是一部電影最耗時的環節。黃棨雋就說,要拍攝一部電影在有劇本、資金、演員都到位的前提下,一般要花2~3個月做前期規劃,再花2~3個月拍攝,如果預算夠高,時間就可以放寬一點,而後期往往是最久的,包括了剪接及特效製作,大概要花1年時間,所以整體合計大約要花1年半到兩年,而《一萬公里的約定》則是花了兩年完成。

《數位時代》取得了《一萬公里的約定》耗時打造卻剪掉的特效,呈現在讀者眼前。

沒有出現在台灣版電影的特效畫面(一)。

特效場景1(特效前).jpg
特效前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特效場景1(特效中).jpg
特效中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特效場景1(特效後).jpg
特效後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沒有出現在台灣版電影的特效畫面(二)。

特效場景3(特效前).jpg
特效前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特效場景3(特效中).jpg
特效中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特效場景3(特效後).jpg
特效後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台灣習慣壓縮預算,特效發展不易

受到市場、資金投資、預算等限制,台灣電影一直難發展成為產業或工業,這樣的情況同步會影響到特效的發展,郭憲聰指出,特效會反應在預算上,所以過去台灣就會不太敢嘗試特效,僅有《賽德克巴萊》跟《痞子英雄》是用較多特效的片。

特效工作示意_光和影映像提供.JPG
特效的呈現是仰賴工作人員諸多前置及後製作業才能完成。
圖/ 光和影映像提供

由於特效製作運用到大量的電腦運算及儲存空間,因此特效公司比的就是科技軍備,在硬體設備上投入龐大的資金,而且一有最新科技問世就得添購,如此方能吸引客戶上門,接的客戶越多,硬體投資成本才能越快攤提,但台灣電影數量有限,加上部分國片也會選擇將特效後製交給海外公司或工作室負責,例如魏德聖導演的新片《52Hz, I love you》就是送到韓國做後製,因此台灣有一定規模的特效公司並不多。

既然做後製需要花錢投資不少硬體,為什麼《一萬公里的約定》還是選擇自己打造?除了核心團隊擁有特效背景外,黃棨雋認為最主要的是差異在於自行製作在品質控管及時間規劃的掌控度高,其實台灣並非沒有特效人才,「只是習慣壓縮預算,久而久之,就覺得台灣做得Low Low的」,但是,「我們想告訴大家,台灣雖比不上好萊塢大型特效,但還是可以做出很細緻、品質佳的作品。」郭憲聰語重心長的說。

有趣又有成就的工作

台灣近幾年的影視產業正快速流失,電視劇、綜藝節目被韓國、大陸的內容而取代,所幸,電影產業似乎反向而起,歷經了多年前的谷底而開始生氣復甦,電影是個讓人有夢想,可以做夢的世界,特效更是換腐朽為神奇的要素,對於想投入特效行業的年輕人,郭憲聰真誠地說,這個行業工作時間長已是家常便飯,「但做特效,很有趣、特別有成就感,不管做什麼案子,都要當自己的作品在做,要有敢向別人大聲說:這就是我的作品。」哪股熱情及責任感,就能讓自己朝「電影魔術師」邁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