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盤點社群行銷的3大新趨勢
2017年盤點社群行銷的3大新趨勢

社群一直在變,從部落格到微網誌、再從微網誌到臉書,再從圖片、文字,到影音、直播,日新月異的資訊到底有哪些是2017年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雅虎奇摩在歲末年終推出一部影片,「如果過時行銷人的2017年是一部電影,那麼,它的預告可能是這樣⋯⋯」簡述2017年的網路行銷趨勢,但看完有點可惜,因為那更像是2015展望2016的版本,如果真的要說2017年的新趨勢,不再只是網紅、直播的興起,我想應該是下述這三點。

直播會變得更熱門,但也會有許多平台泡沫化

相較文字、圖片或預錄好的影音內容,直播以快速、簡單、好上手的優勢席捲用戶的心。如果說2014是直播元年,那麼經過2年多的發展,細數國外的網路巨頭Periscope, YouTube, Twitch, Facebook Live加入戰局,再到亞洲區的RC、Meme、Live.me、Bigo Live,各大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的湧出,直播平台在台灣已經進入戰國時期。

由興趣聚合的群眾,可以透過直播與自己感興趣話題連結在一起,無論是朋友的日常瑣事、明星網紅的幕後生活、以至於鍾愛的品牌都可以讓觀眾感覺更真實、更貼近。

Live.me.jpg
圖/ Live.me

不過,2017要注意的關鍵有兩個。首先是針對直播平台的經營者,2017年將邁入檢視階段,熱錢過後能夠活下來的平台還有多少?是否會出現蛋塔效應?

另外,直播內容提供者會變得更加競爭,如何提供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持續的吸引觀眾注意力都是考驗。

有一次,我到某電商聯誼會分享社群經營的技巧。現場有人詢問,若要經營廚具類型的粉絲團是不是可以用直播的形式?我看了他的粉絲團,那是一個新設立的,人數不到100人,內容還沒準備齊全,在這種狀態下,就算直播受眾人數也不高,很難達到他理想中的擴散效果。

畢竟直播不是萬靈丹,它僅僅是一種內容經營的形式,也依然要考慮累積觀眾的方法,還有思考直播的內容;尤其是新進入直播領域的使用者,也要記得直播依然需要平常的互動和累積,沒有任何事可以一步登天,或者瞬間引爆流量。

Instagram / Snapchat的多角經營

近年只要提到社群/通訊平台,相信許多人腦中浮現的關鍵字不外乎是臉書、Line、微信、微博、LinkedIn、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這幾年各方勢力此消彼長,現在鋒頭最健的是照片分享社群Instagram,和緊追在後的Snapchat。

Instagram Live.001.jpeg
Instagram 推出的 Live 功能。

日前Instagram宣布月活躍用戶量達到6億人口,在兩年內翻倍。而Snapchat 的每日影音播放次數已經突破100億次,相較於臉書第三季提供的數據,每日影音播放次數80億,高出20億次之多。

而Instagram更在年末推出許多新功能,包含「客製化貼圖」、「拐杖糖筆刷」、「免持錄影模式」、「無上限文字欄」、「儲存整篇限時動態」以及即將推出的直播功能,左打Snapchat引以為傲的限時動態功能,右攻直播。

因此在2017年,無論是企業主或個人品牌經營,Instagram、Snapchat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銷售導購的機制會更成熟讓人變得更容易手滑買下去

社群銷售導購不是個新概念,但過去幾年機制尚未成熟,臉書僅透過分享連結的方式讓各大網站進行導購、近期推出社團拍賣、BUY Button等服務整合銷售導購,但這些也純粹只是訊息交流平台,尚未整合金流和第三方支付方式。

在2017年,各大平台動作頻頻,除了臉書將推出更完善的粉絲團導購、訊息功能、機器人回應之外,原本老字號的雅虎、露天,以及新興的蝦皮、Carousell旋轉拍賣都針對行動裝置推出專屬APP。

社群銷售導購將會變成顯學,銷售導購的機制會更成熟讓人變得更容易手滑買下去。國外最大的生活風格類型社群網站Pinterest在2016年推出全新的購物車服務,讓用戶可以在行動裝置運用以圖搜尋的功能找到類似產品。

除此之外,Instagram也將推出「購物標籤」的功能,未來在瀏覽圖片時,讀者可以在照片上點擊喜歡服飾、家具、3C、生活風格類型的物品、文具、書籍,瀏覽更多資訊,並且導入購買網址完成商品交易。

不管你有沒有在使用社群平台,注意這三個趨勢吧。2017年直播會變得更熱門,但也會有更多的直播平台泡沫化;Instagram和Snapchat雙方競爭會變得更激烈,觸角也會往外延伸;銷售導購會變得更普及和容易,具有導流效果的自媒體、品牌在變得成就銷售的關鍵。身為行銷人,我們可以善用藉由的社群優勢,強化內容,並找到擴散的方式,進而達到最佳的銷售成果。

關鍵字: #社群行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當AI碰上顧客行為與會員數據,將如何為品牌打造變現曲線?
當AI碰上顧客行為與會員數據,將如何為品牌打造變現曲線?

根據HAPPY GO旗下市調顧問品牌GO SURVEY於今(2025)年6月發表的最新消費者白皮書,超過8成消費者表示近兩個月的變動已動搖消費信心,超過3成6消費者認為經濟變局將持續影響半年至一年,面對經濟不安感,近4成消費者將緊縮日常非必要開支,面對這一波消費行為改變與流動,唯有以數據洞察顧客價值觀與真實需求,方能掌握消費決勝關鍵。

用數據洞察掌握消費流動,HAPPY GO助品牌掌握成長曲線

在全球景氣的陰影籠罩下,消費者購物行為正悄悄改變。HAPPY GO品牌創新事業部總監劉艾薇表示,當前的消費者不僅重視商品的價格與價值,行為也越來越碎片化,會同時在線上、線下、電商、團購、甚至是網紅等多元通路了解與購買商品。「在這樣的狀況下,品牌主與行銷人員若仍以單一通路的角度去理解消費者,數據洞察的深度有限,唯有以『消費者』為核心,進行消費行為的全面理解,才能看見真正的需求與動機。」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而這也是AI賦能的「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一推出就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原因:它不僅能結合顧客關係管理(CRM)與會員特徵分析以精準描繪顧客輪廓,還能透過行動洞察幫助品牌生成最貼近顧客需求的文案,進行進階個人化行銷方案。

劉艾薇更解釋,對於尚未導入CRM的品牌主,「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有助於其快速勾勒顧客樣貌與需求,而對已經擁有CRM與顧客資料平台(CDP)的品牌主與行銷人員,它則提供另一種價值。「品牌擁有的交易數據是確實發生的,但是,會員資料多是由顧客自行填寫,真實性與即時性難以確認,我們的服務有助於品牌彌平缺口,更精準地檢視顧客真實狀態、更新與分析特徵、擴充顧客維度,以及持續追蹤(人群)動態指標,『固客』與『獲客』同時並進。」

影響消費行為的不僅僅是市場環境,HAPPY GO共感行銷事業群總監江盈美提醒,隨著顧客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其所在意的議題與需求的商品服務也會隨之改變。舉例來說,當消費者愈來愈重視自我價值,對於能強調個人體驗的課程或服務,自然會有更高的關注與購買意願。「品牌主若能抓住這些價值觀的轉變,並將商品背後的故事與消費者重視的事物連結,就能大幅提升顧客的好感度與採購意願,創造品牌成長曲線。」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化身品牌獲客與創收的關鍵武器

根據統計,HAPPY GO累積實名制會員人數已突破1,100萬名,全台每2人即有1人是HAPPY GO會員,會員資料種類豐富且多元,含括消費數據、行為數據與態度數據,如每年超過50億點數消費軌跡,在零售、電信、金融、交通、電商等通路的消費行為軌跡,以及會員態度與消費偏好等數據,讓品牌與行銷人員可以深入且多維角度了解消費者樣貌。

劉艾薇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透過AI與數據結合的CRM⁺AI平台,以顧客洞察找到關鍵連結,提升顧客體驗與轉換效益創造品牌價值。」舉例來說,只要透過隱碼技術比對雙方會員資料庫,品牌即可在「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的儀表板上,清楚掌握顧客的真實輪廓與生活樣態,還可進一步以會員分級或分群的方式進行分析,如新客、既有客、流失客與沉睡客的生活軌跡、購物特徵與偏好等,藉此生成可觸動其心的廣告文案、優化媒體投放策略,並且以精準設計的贈品與之互動。

以某知名美容保健品牌為例,透過「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不僅今(2025)年上半的新客成長率高達74%,既有客的回購率也提升15%;另一家健康居家品牌則透過產品OMO導客擴大潛力新客挖掘,並在甫結束的父親節檔期營收貢獻達到三成,後續將持續深化新客經營以發揮行銷綜效。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品牌應加速與加深對顧客的細膩理解,並透過有溫度的連結與互動,才能超越當下創造新商機。」江盈美認為,消費旅程才是致勝關鍵,品牌以「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掌握消費者輪廓與所處的消費旅程階段後,可以透過API串聯、點數兌換等多元互動模式,即時追蹤需求、強化體驗,達到消費者、品牌與生態圈的共贏。

展望未來,HAPPY GO除因應市場潮流持續深化會員輪廓與樣貌,如因應寵物經濟崛起了解會員在這個領域的需求與偏好,還會因應會員需求擴展點數經濟生態圈,以及提供可成為品牌變現引擎的關鍵解方,極大化行銷成效與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