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工廠裡的所有機台與設備都裝了感測器,時時刻刻在進行資料蒐集,資料也不斷上傳到雲端平台,但怎麼無法像國際工業大廠那樣,實現智慧生產的理想」這是近兩年來,臺灣多數製造業者在導入智慧製造時,都會遭遇的難題。
其實,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並不難,企業在推動智慧製造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先建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虛實整合應用開發平台」,不僅可以在感測器蒐集資料的一開始,先對龐雜的資料進行篩選、即時建立資料庫與資料報表,建立近端智慧化分析應用,如產線設備參數不正確,近端系統平台可以馬上得知,然後送出指令直接修改產線設備。
另外,企業也可利用上傳到雲端平台的龐大資訊,建立資料的可視化呈現方式,以及透過大數據分析,以虛實整合優化製程,如此一來,廠商可以預測設備機台何時需要維修,降低機台在生產中突然壞掉的機率;也可透過智慧分析與遠端監控,縮短製程時間等,順利邁向生產力4.0的智慧製造之路。
工研院IoT PaaS平台 助製造業快速開發雲端應用服務
「很多企業以為導入智慧製造,只要投入足夠的資金,把設備裝上感測器,把產線所有資料都蒐集起來全部放到資料庫,就可以對其進行分析,擁有智慧決策能力。」工研院資通所資料中心架構與雲端應用軟體組副組長陳玉倫指出,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企業推動智慧製造,必須從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確切掌握要建立智慧分析的流程,然後再回過頭來,讓感測器蒐集到對的資料,以及制定最好的資料儲存規則,讓推動智慧製造的步伐走得順暢,而這一切,都得仰賴一個真正具備即時大量蒐集彙整運算資訊和具分析能力的「IoT虛實整合應用開發平台」。
然而,臺灣製造業產業規模多半偏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易聘請優秀資訊系統人才,因此通常無法自行開發智慧製造所需的「IoT虛實整合應用開發平台」,而且就算是有能力開發的大型製造商,也經常因為方法不對,開發出來的平台仍有整合度差、可擴充性不高的問題,無法順利邁向智慧製造。
有鑑於開發「IoT虛實整合應用開發平台」是國內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的最大技術缺口,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之下,工研院資通所開發出「物聯網雲端應用開發平台」(IoT PaaS),做為台灣工業邁向生產力4.0的關鍵技術,陳玉倫指出,IoT PaaS模組化、標準化的軟體系統設計,可降低製造業開發「IoT虛實整合應用開發平台」的門檻,加速製造業者跨越邁向智慧製造。
具體而言,IoT PaaS主要依據多個製造領域建置雲端平台的共通之處,開發出「IP化的感測資料收集」、「感測資料分析與傳輸」、「異常警報與分析報告」、「感測資料索引與搜尋」等模組,讓製造業在開發自有雲端應用服務時,可以依照本身的需求選用,協助製造業快速且有效率的開發符合自己的雲端應用服務,順利邁向智慧製造。
例如,透過工研院IoT PaaS平台的高效能資料庫儲存系統、自動化測試機制,可以解決目前產業機台感測與分析平台無法共通傳輸連結的問題;同時,支援大數據運算分析的IoT PaaS,也可以解決前端資料收集缺乏分析能力的狀況;此外,透過IoT PaaS支援報表自動產生的機制,可以建立製造業可視化生產模式。
多個製造領域示範場域 已展現成果
在成功發展IoT PaaS之後,IoT PaaS計畫團隊已於印刷電路板(PCB)、工具機等產業進行小規模示範驗證,陳玉倫副組長說,過去PCB產業因為缺乏對資訊的正確蒐集、篩選與智慧儲存機制,因此在建置智慧製造的過程中,遭遇資料沒有分類、無法即時智慧分析的瓶頸,之後透過計畫團隊協助廠商建置雲端分散式儲存分析平台,使廠商工程師大幅縮短取得資訊的時間,廠商的智慧化分析速度,也從過去需時10小時,大幅縮短50%以上,逐漸達到可快速發現問題、反應客戶需求的智慧化生產。
針對工具機產業的設備智慧化,計畫團隊正逐步進行對工具機機台加工資料的擷取與智慧化分析,並且建立加工預測模型,未來可協助產業清楚掌握設備機台狀況,避免機台損毀造成產線中斷。舉例來說,藉由工研院IoT PaaS,工具機產業可以快速開發出以機器學習為導向的「虛擬檢測」應用,如此一來,機台設備在進行加工時,業者可線上即時監控生產狀況,並且推估加工品質,協助作業人員全面掌控產品良率。
從分析需求著手 建立正確的智慧製造流程架構
從多個示範場域的導入驗證過程中,計畫團隊發現,整個智慧製造架構包含資料擷取、收集、傳輸、分析等環節,過去許多製造業在導入智慧化時,都從資料擷取端開始思考整個智慧分析平台架構,因此往往會出現前端資訊擷取過多,導致後端資料分析困難的問題。因此陳玉倫副組長建議,未來業者在導入智慧分析平台時,要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要建立甚麼樣的分析應用,然後依照需求建構整個智慧製造系統,如此才能避免建了分析平台,卻沒有智慧化分析能力的窘境。
綜觀來看,建立智慧製造生產流程,是一條長遠的路,製造業必須採用對的方法與流程,從智慧分析需求回推資料擷取方式、資料上傳與儲存機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加速邁向智慧製造的康莊大道。(經濟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