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保險和金融行業的創新先驅者已突破傳統遊戲規則限制,利用基於場景化的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服務來開拓金融科技市場,但顯然有不少創新,因為無法對用戶產生實際價值,很快就從人們的目光中消失。
把傳統商品直接搬到線上的做法已不被市場接受,而單靠產品和行銷創新也不足以吸引更多用戶。 今天的網路新生世代,對產品、服務和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
然而,很多傳統企業的決策者在面對新創事務時,往往忽略網路有其自身的遊戲規則,誤以為產品或服務本身就能直接轉為收益。
事實上,如果自己沒有流量和用戶基礎,又缺少廣告宣傳和行銷計畫來吸引用戶,新創產品在網路上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就不可能更好,甚至比以前更差。關鍵是如何利用新的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
傳統金融保險能否與未來的金融科技無縫融合,這不僅是挑戰,也是真正的機會和核心競爭力。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下一代汽車保險UBI(User Base Insurance),一種基於用戶(駕駛人)或用戶使用的大數據(駕駛行為和習慣)的場景化保險。
人們可能會想,無論是共享經濟、線上與線下整合的O2O、還是任何其他網路新創商業模式, 如果可以觸發傳統金融和金融科技之間的連接,且能在市場上做商業化應用,或許便是金融科技在未來世界的突破點。
這是因為市場雖然已經比以前理性,但仍舊充斥著太多的自以為是,太多的盲目跟風和抄襲,太多的理論分析和事後諸葛。
目前擁有大數據和平台資源的網路公司,或許有機會,但前提是該如何基於金融保險原理來改造和創新價值鏈。另一方面,人們可能認為傳統保險公司和金融企業缺少網路基因等發展金融科技的要素,除非採取併購或資本投資,並借助第三方,否則成功的機會也很渺茫。
未來競爭不只來自業內與國內,勇於脫離舒適圈吧
與台灣不同,中國對新創初期發展模式的期待是「野蠻式」增長,監管介入在後,好處是可以藉由試錯搶占先機,壞處是試錯必然有風險。
2013年,阿里巴巴支付寶正式推出餘額寶碎片化理財功能,將金融保險服務推到高峰,一方面警覺網路和創新顛覆的威力,同時思索未來的可能方向。
隨後,「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當整個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在談網路,唯恐慢人一步而在網路金融大道上狂奔時,台灣呢?還在為第三方支付的落地爭辯,政府施政仍然以保護傳統金融的思維在考慮創新。
面對百年難得一遇的彎道超車機會,台灣,真的是慢了!
台灣的網路金融落後,只是政府責任嗎?就算不是所有責任,但肯定最大!未來的競爭,不是來自於過往的傳統競爭者,而是跨業進來的攪局者;不是來自於國內,而是海外。
如果,我們不甘於成為全球、甚至中國網路巨頭的附庸,那麼政府有權責去營造一個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環境與政策,民代和輿論要寬容試錯,傳統金融要敢於脫離舒適圈,迎戰趨勢中的變革,這是台灣想擁有領先全球的金融科技、創新網路金融和孵化獨角獸平台必須馬上突破的障礙。
實際探索,是目前面對新創世界唯一的學習方法,台灣政府如何營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和平台,平衡傳統和未來的發展需求?中國在一些網路金融的創新正在超越西方國家,這一點,台灣更不可視而不見。
越來越多的市場研究指出,金融科技領域的區塊鏈、微移理論、機器人建議、大數據、雲端…等創新將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
然而,想要在明日世界存活下來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多數人的想法是寧願留在舒適圈也不願意改變。對於理念、理論、應用、市場的成功故事尚不足以說服這些──世界將要改變,而他們最好已經準備好了。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