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廠不等於關燈工廠,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是『彈性』。」全球前三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集團(KUKA)全球首席銷售長Martin Kuhnhen認為,過去大家想到機器人,會想到關燈工廠(dark factory),工廠關燈、人離開讓機器人工作,但現在智慧工廠的新趨勢是人機協同,讓人類跟機器人相輔相成,依據需求調節人力與機器人的比例,讓工作更有彈性。
總部位於德國的庫卡集團,2016年全年營業額超過30億歐元(約新台幣980億元),在全球26個國家都設有分公司。過去,庫卡的工業機器人多應用在汽車行業和大量生產領域,現在也開始進入汽車業以外的其他領域,特別是食品、塑膠、金屬加工、電子、醫療技術和娛樂業等新應用。
談智慧工廠,協作機器人是新趨勢
工業機器人在落實工業4.0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人機協同機器人將是未來的新趨勢。「協作不是取代人類的工作,而是增加『人』的生產力。」Kuhnhen說明,以組裝生產線為例,機器人可以幫人做的事就包括幫忙取零件、節省取件時間;或是在安裝某個零件時,需要確保維持一定的力道,人跟機器合作,相輔相成的表現是更好的,未來幾乎所有產業都會被機器人、自動化影響。
「未來5到10年,我覺得智慧工廠有一個重點是彈性。」彈性,指的除了是裝置的安裝與調校時間之外,還有人類與機器人的「溝通」方式。過去我們透過軟體跟機器人溝通,現在的趨勢變成人類透過展示、牽引,讓機器人自動記住他要做什麼事情,相對可以節省很多人力以及訓練上的成本。
例如,庫卡就在兩年前推出智慧型工業助手 (intelligent industrial work assistant)LBR iiwa,透過這款人機協同輕型機器人與移動行駛平臺的結合,讓工廠的作業流程更有效率,未來也會把這樣的技術發展到其他產品線,「人機協同跟行動化是我們這兩年很大的投資,也會是推動未來前進的力量。」
「我覺得我們的優勢是不做其他的事,很全心全意的在這個領域,對我們來說,自動化一直是一個大有可為、且一直在成長的產業。」Kuhnhen也強調,對庫卡而言,持續的研發創新是企業的DNA。例如,庫卡在去年收購了瑞士一家物流公司Swisslog,在物流方面做了許多自動化的改善,提升產品配送、揀貨的效率,從不同產業的經驗中,調整產品服務與未來策略佈局。
亞洲發展潛力大
看好台灣市場發展潛力,庫卡也於今年在台北內湖設立新辦公室,並建置提供教學展示的庫卡學院,以及因應客戶需求所設計的科技中心庫卡實驗室,加強與在地夥伴的合作。「我們相信台灣有很多創新能量,加上工具機也是台灣強項,我們很看好庫卡在台灣可以發揮得更多。」Kuhnhen表示。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2016年報告,台灣在全球機器人市場的排名前六,2010年至2015年間,每年建置機器人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7%。Kuhnhen就看好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的潛力,他認為亞洲市場很特別,身為電子業重鎮,以時間來看,產品的生命週期比起其他市場短很多(例如德國汽車業有七年生命週期,需要花半年部署機器人,使用期長;亞洲做手機代工,每半年就要汰換一次。),從概念發想到最終部署,壓縮的時間緊、講求快速;以規模來看,其他地區的工廠可能一次會部署20-30個機器人,但在亞洲地區甚至一次會部署50個以上,對庫卡來說,為了因應客戶需求,部署的動作也要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