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界朋友餐敘,聊到最近他正在幫電視台作一系列大學生創業的節目。問感想,他有感而發的說,這一連串政府帶頭鼓勵的政策,正在讓有創意的大學生成為創業的砲灰啊!
這位朋友除了是很棒的媒體人外也是個創業者,平常對創業議題很正向,但卻對台灣的大學輔導創業如此悲觀。我對這個話題十分有興趣,連忙請教。
創業不只需要勇氣而已
「創業應該是個嚴肅的議題,它需要不僅僅是勇氣,還需要面對市場需求時全面性的策略與技能。但如果只是個創業比賽的成品,就把大學生團隊推出去創業,是完全不負責任。」他解釋,現在政府十分鼓勵大學生校園創業,不僅提供了政策的優惠,也聯合業者舉辦很多競賽。獲勝團隊可以獲得幾十萬甚至百萬的獎金。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所以現在台灣的大學紛紛鼓勵各系所老師幫忙組成團隊,參加各種創業比賽。只要獲勝就開始鼓勵同學們到學校的育成中心設立公司創業,而讓學校的老師幫忙輔導。這樣的作法除了可以達成教育部要求的指標外,更可於招生時對外宣傳學校朝向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指標。
看來一切美好,但卻忘記,市場的險惡遠遠不是任何一場創業比賽所能比擬的。 比賽獲勝絕對是種肯定。能獲得50萬甚至1百萬獎金,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激勵獎金。
但拿到真正的市場來拼輸贏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沒有人會在乎你贏過什麼比賽。幾十萬的資金可能幾個月就燒完,悲慘的是,它不是比賽,考完試一切沒事。一不小心,你會把所有爸媽親朋好友所提供的創業資金花光(Family、Friends、Fools簡稱3F資金。只是我不知道政府的獎金屬不屬於Fools),自己還要負載累累?
朋友下了結論:
看不清市場,最後變成創業者的苦差事
他舉了節目拍攝的例子,中部某所國立大學的創業團隊,用網購平台的思路創造了校園團購便當的企劃案獲獎。學校也馬上幫忙將團隊做為學校育成中心輔導創業,兩個小女生的創業公司就這樣在一片勸進的掌聲中成立了。選擇成立向店家收取佣金的網路服務平台,以自己學校為主,幫忙同學免費送訂午晚餐。
能得到政府或者企業主辦的比賽優勝,肯定有其可取之處。但如果用網路電商的創業現狀來看,年輕人想要用這個營運模式在台灣市場成功,可能是大有問題的。
首先,這並非獨創的商業模式,鮮食快送的O2O模式是個很成熟的營運概念,很多競爭者在市場占據許久,別人要複製進入市場不困難。
其次,這是個大資本投資的生意,前期營運成本高。你看大陸市場裡的美團、餓了嗎、百度外賣…等等,那個不是大鱷身家?從前期的廝殺到目前進入到整合期,都還在賠錢不斷流血佔地盤,這絕對不是小資本靠創意的學生創業家能玩得起的遊戲。
再者,整個生意的本質想要以虛擬平台操作維生。但實體上,與其相關的合作者有這多複雜的運作,不是小團隊能掌握的。
舉例來說,要說服店家接受你的服務,需要一一拜訪,但並不是店家越多你就越開心。在學校附近都是小餐廳為主,渴望接你訂單的店家都很閒,但卻常常不是學生首選的店家。而生意好的店家忙到根本接不了單,不然就是大拖延,肯定搞得人仰馬翻。
此外,這個模式看似簡單,卻在開張時就需要各式人才齊備。如維護系統的網路工程師,要找商家簽約的銷售業務,要有快遞取件在買家沒有餓到抓狂前把餐點送到,還要有行銷客服財務人員。已經等於是個大公司編制的規模,要年輕的團隊立刻就有完整的編制,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雖然只是聊天,但我心中默默分析著創業的模式。我相信這絕對是個超級大的磨難!
事實也跟我分析的狀態很接近。
朋友說,拍攝的過程發現,這個創業團隊困難重重。為了節省成本,所以讓消費者自己到學校定點取便當,造成大排長龍的窘狀,一點也沒有便利消費者。學生開始抱怨直接店裡消費都更快。店家分散加上人手不足,讓創業者幾乎每天變成快遞人員親送便當,苦不堪言。
而單次消費金額過低,總體營業額更無法衝高,讓這個服務入不敷出。使得原來寄望利用網路平台做為效益槓桿的營運模式,成為創業者什麼都要自己來的苦差事。
「看著嬌小的女生自己兩手扛著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便當奔跑,又可能是做賠錢事,心中真是不忍!」朋友嘆息著說。
創業育成要提供關鍵資源
而學校能做什麼呢?
美其名,學校裡有老師可以輔導,有育成中心的辦公地點可以減免創業初期的管銷。但這些幫忙對創業真的有關鍵性作用嗎?
創業很難在課堂上透過理論教導,要每位教授都有創業經驗也很難。因此,團隊在遇到困難時找不到真正輔導者。 學校無法找齊創業育成時每個項目的專家幫忙。但卻常常鼓吹這些還在學習中的年輕勇者邁向創業的茫茫大海,這樣的決策負責任嗎?
校園創業者與老師們最能達成口徑一致的事情是,創業者還年輕可以承受失敗,可以從中獲得經驗。但這個看似合理的說詞卻讓我擔心,因為創業是發現了市場需求時,創立團隊給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方式。過程很煎熬,又得不斷強迫自己變身的高強度工作。
如果創業者基礎技能都未能學好,那就不是學習而是折磨。他可能把原來創業所需的勇氣、資金與人脈都耗損掉,卻一事無成,再也不敢再碰創業這檔事。
所以,我們在創業現狀裡,看見很多大學校園的團隊在沒有任何優勢下,做了極短時間就默默消失,夥伴們各自找工作,再也不談創業。或者發現有一些團隊成為職業的比賽者,得到獎金隨意做做,然後再找下一個比賽去得獎。反正師長們都說創業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合理的結果。
創業者對台灣很重要,能夠有更多的創業者活躍在市場上肯定是解決悶經濟的解藥。所以鼓勵創業並沒有錯。但是必須思考的,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對的嗎?
讓年輕人學習更多點,學校要提供創業資源時更確實一點,教授們在輔導育成時更謹慎一點。提供鼓勵也必須完整的告知失敗的後果,確定自己有承擔的能力。這些勇敢的學子才不會變成為創業而創業的政策下,被犧牲的砲灰!
我想起一句警語:
手握權力的大人們,千萬別揠苗助長阿!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