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人工智慧!IBM 與 everledger 要你別買到血鑽石
區塊鏈+人工智慧!IBM 與 everledger 要你別買到血鑽石
2017.03.23 | IBM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為主角的 2006 年電影《血鑽石》描述 1999 年代非洲重要的鑽石開採與交易集散地獅子山內戰砲火不斷中,平民被戰爭捲入變為礦工、家人被叛軍擄為童兵;為了一家妻小的團圓,主角不惜在採鑽期間藏起一顆稀有的粉紅鑽,用它與鑽石軍火走私販交易來換取家人自由。透過女記者契而不捨地追求真相與走私販的動搖,最終有了完美結局。

血鑽石電影劇照
圖/ Jaap Buitendijk 於 2006 年拍攝,版權屬於 Warner Bros. Enter

這部 2006 年的電影讓大眾終於理解,通常用以表彰堅定不移愛情的鑽石時常來源不明,這樣因為內戰等因素遭到軍閥把持、以童工、綁架等方式運作取得叛亂資金的走私礦源,通常也被稱做「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血鑽石(Blood Diamond)」或「黑鑽石(Black Diamond)」。許多人也才第一次認識用於避免人們買到血鑽石的「國際鑽石原石認證標準機制」(Kimberley Process)。2002年11月,聯合國通過「國際鑽石原石認證標準機制」(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大陸簡稱金百利進程,以下或做金百利機制),並於 2003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主要希望透過各國進出口交易的監管認證,根除通常來自非洲,因反叛軍或他們的同黨通過金融手段脅迫衝突所產生的鑽石原石。

上述的「國際鑽石原石認證標準機制」雖然立意良好,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例如某些國家雖然是機制成員,也是世界鑽石主要生產國,但可能有腐敗的政府會迫害人民,導致沒有政府許可執照的人民為了養家活口非法採鑽,因而遭到軍隊或持有執照者勒索甚至殺害。以紙本運作為基礎的政府認證證書也可能會被竄改或破壞,且各國政府不一定能夠立即處理這樣的問題。連續創業家 Leanne Kemp 在 2015 年創立了 Everledger,希望在鑽石交易這個特別的市場導入區塊鏈機制。如果全球多數的鑽石交易可以使用區塊鏈作為交易標準,則這些鑽石交易就變得可以合理追蹤,由於區塊鏈的特色之一即為去中心化與不得竄改,交易雙方認證的有效性不再交給某個中央組織去負責運作,且所有交易所需的原石來源、估值等都能因區塊鏈技術平台的引入,而能同時得到多方認可,能夠真正有效執行金百利機制。

EverLedger 創辦人 Leanne Kemp
EverLedger 創辦人 Leanne Kemp
圖/ EverLedger 提供

Leanne Kemp 在 IBM 年度的雲大會 InterConnect 2017 上,首先揭露 everledger 透過引入 IBM Blockchain 的解決方案,讓年破 150 億美金裸鑽等產業交易的多方:鑽石加工廠、認證機構、跨國運送方、海關、銀行或保險公司、零售商一起合作,以資訊科技(區塊鏈)取代全球原本使用紙本文件往來,緩不濟急且容易遭到竄改、偽造所有權、假鑽偽冒或多次驗證而瀕臨破碎的金百利機制。

金百利機制要求簽約合作的 81 國(台灣曾在2007年獲得觀察員地位,但在2017年的狀態中不被顯示)需要遵守以下三原則:

  1. 不可製造衝突鑽石
  2. 只能與其他金百利機制成員進行鑽石交易
  3. 出口裸鑽或未處理鑽石需要附帶金百利機制認證

就如同各種規範交易進行的法律一般,金百利機制的文件也以法律字眼詳細描述了鑽石原石認證標準機制的規範。縱使規範嚴謹,實際執行時卻讓各國執法機構困難重重。太多難以看懂的專業術語讓設計嚴謹的交易規則難以執行。

IBM 研究院院士 Donna Dillenberger 在 IBM 雲端大會,即時上機演示將金百利機制的法律文件交給 IBM Watson 閱讀後,將所有常人或許難以理解的法律條文與規則,透過語意辨識自動分析、歸納出執行準則後,以此自動寫出用以查證區塊鏈上鑽石交易資料的程式邏輯判別式,並以此判別式直接篩選出有問題的鑽石交易紀錄。

IBM 法律文件分析服務 Demo
IBM 法律文件分析服務 Demo
圖/ IBM InterConnect 2017 第一日 Keynote 演說

透過語意分析來處理法律文件一直是許多程式設計師的夢想,許多程式設計師都會開玩笑稱自己處理的是法律(code, 現代網路上常翻譯做程式碼,但另一個英文原意為法典,現在英文裡常用的程式工程師 coder 是同一字根)。能將法律文件以語意分析的方式把所有條款寫成邏輯判斷,進一步將邏輯判斷透過人工智慧寫成可以被成功執行的判別程式碼是另一步困難的挑戰,能夠將這個程式對適當的資料進行判別應用則是這一系列技術能夠有效幫助人類的價值。IBM 透過這個案例顯示了區塊鏈應用在不同產業間,能夠協助市場多方交易的有效規範,並透過人工智慧將複雜的法律條文轉換為程式判別式以作為商業應用。

IBM 院士 Donna Dillenberger 在實例演示的最後,稱這個專案的下一步或許將挑戰找出違規鑽石交易的因果關係;例如是否因為氣候或水質改變,或是其他因素導致該區人們一般生活營養供應不足,導致該地區生活條件惡化,進一步造成衝突鑽石產生的因子。如果可以從資料上找到相關原因,則可能可以進一步對症下藥以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