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生化電子人,會是人與機器人的完美結合?
攻殼機動隊生化電子人,會是人與機器人的完美結合?
2017.04.05 | 機器人

備受動漫迷引領期待、真人版《攻殻機動隊》終於在台灣上映了!這部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作品及大師級動漫導演押井守同名作品的電影,打從籌拍期間就受到高度關切,再加上片中的女主角是由性感、美艷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擔綱演出,更增添其話題性。

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押井守可不走溫馨感人路線,一貫地冷冽、硬派風格,點綴於其中的哲學風味,再加所塑造出的暗黑、詭譎的異想世界,讓偏愛重口味的影迷不上癮也難!

生化電子人,可能實現嗎?

既然動畫版《攻殻機動隊》已經是深植影迷心中的經典,真人版當然得受到死忠粉絲嚴格的檢驗與批評,相關的影評肯定不會少。另一方面,《攻殻機動隊》作為機器人科幻,不禁會令人好奇,影片中所出現的各種形式的生化電子人都僅僅是天馬行空的狂野想像、還是在可見的未來有可能實現?

像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史卡莉所飾演的公安九課少校蜜拉·凱莉恩(動畫版中的草薙素子少佐),她的身體裡所有器官都是由生化電子的義體所組成,原本的大腦則調整成電子腦,不僅可支援高速運算,並且能夠透過網際網路與外界連結,甚至光憑意識就可以和公安九課的其他成員對話。

簡言之,負責改造凱莉恩少校的阪華機械公司就是將她的大腦鑲嵌到機器人的身體,同時加碼升級大腦,加入人工智慧、無線通訊以及上網功能,這個優惠方案會不會太超過?如此方式的改造,是不是已經達到人與機器人結合的最高境界呢?

以現有科技來看,運用生化電子技術來打造人造器官並非沒有前例,而如何讓它們能夠和生物組織共存、不相互排斥,是一直以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各種類型的義肢也持續發展中,位於新竹的工研院機械所就曾經為被稱為「鋼鐵人醫生」、勇敢面對下肢癱瘓的許超彥醫師,量身打造出「穿戴式機器人」,這也意味著電影中所說的「義體」,並非純屬虛構。

機構的打造也許有機會完成,但凱莉恩得面臨的難題是,她的大腦可不是連結到原來的身體,而是完全不同材質與運作模式的義體,如何讓大腦所下的指令能夠不打折扣、毫無延遲地傳送到義體,才是她是否能達成「人劍合一」、制敵機先的關鍵。

這就對應到現今「腦機介面」的研究範疇,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需要連結起生命端的大腦與機器人端的生化電子系統,而且其中的訊號傳遞必須達到雙向順暢、無縫接軌,大家覺得這難度高不高?

附帶一提的是,相對於依賴食物的凡人, 身體由義體組成的凱莉恩按理需要配備像是電池來產生動力,想想小小的一部手機都必須三不五時的充電,功能複雜、身手矯健的她,該如何維持自身的電力呢?

一個解決方式是向漫威超級英雄的「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商借他那超高效能粒子能源轉換器,要不然的話,下回凱莉恩出任務時,可能隨時都要面對斷電的風險。

記憶和靈魂有可能移植嗎?

相較於義體、人工腦這些具象的外在,《攻殻機動隊》更想探究的其實是涉及心靈層次的記憶與靈魂。凱莉恩仍然保有大腦,也擁有記憶,但卻一直為自己的身世之謎所困,原來她的記憶並非原版,而是一手打造她的阪華機械所植入。

記憶移植有可能以工程手段達成嗎? 不同於電腦具有明確的記憶體架構與運作模式,資料的存取既迅速又精確。相對地,我們的記憶常常是該忘的忘不掉、該記的卻記不得,甚至是完全記錯。

事實上,人類的記憶牽涉到非常複雜的生物機制,再加上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全然無誤的記憶消除或植入並不可能 ,在電影中,凱莉恩的腦中不斷出現過往舊記憶的殘影,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

接續記憶的討論,讓我們回到《攻殻機動隊》的緣起,也就是英文片名《Ghost in the Shell》所說的「棲息在人造軀殼裡的鬼魂」。

先來了解一下,既然是將人的大腦置放到人造軀殼裡,為什麼電影要用「鬼魂」來取代「靈魂」呢?有個說法是,靈魂本該安住在人的身體,如果棲息在人造軀殼中,那就只能成為鬼魂,這似乎有些道理,寄住在陌生的環境,總會覺得不習慣吧!那現有科技有可能處理兩者結合過程中所需面對的種種調適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的是, 靈魂真的存在大腦裡嗎? 如果不是,移植大腦就不過是將硬體搬過去、卻沒附上軟體,意義又何在呢?可惜的是,現今的腦科學研究也還提不出決定性的證據。

好吧,就算我們信其為真,下一個問題是, 當大腦移植到人造軀殼時,靈魂會跟著過去嗎? 很抱歉,專家們還是無法明確回答,目前的技術連將大腦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都還辦不到,更不用說是排斥性更高的人造軀殼,至於靈魂到底會不會愛相隨,就更不得而知了。

簡單的結論就是,如何將靈魂、人類的記憶,或是自我意識,當作是電腦程式一樣,直接下載到機器人身上,科學家們可真是毫無頭緒。

《攻殻機動隊》的確為人與機器人的結合帶來寬廣的想像空間,也許真人版電影終究跟不上動畫的腳步,也或許有人認為讓西方臉孔的史嘉蕾.喬韓森飾演草薙素子並不合適,相關的討論當然也不會僅止於科技,勢必一路延伸到哲學、社會層面。

尤其它還點出了龐大的商機,一向走在科技最前線的特斯拉公司執行長伊隆·馬斯克就成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透過稱之為「神經織網(neural lace)」的技術來連接大腦和電腦,試圖讓《攻殼機動隊》夢想成真。看來這股攻殼熱潮,還會持續延燒下去!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