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工智慧發展訂為首要目標後,科技部今天再宣佈將以四年20億預算,打造全台最大的「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地點將位於中科、南科兩大科學園區,服務對象包括智慧機器人相關Maker、新創團隊、園區廠商和工程師、公會、協會、高中職、大學及研究中心等。
陳良基:降低年輕人進入門檻
科技部表示,基地將以培養人才和創新實踐做為營運目標。首先,將引進國際級Maker來台,並舉辦課程、競賽、研討會等活動帶動產業發展;另外也提供軟硬體設備、開放式創新平台、Low-code developement platform,並連結廠商量產。
另外,Maker也可利用基地中的AI技術,落實研發、測試和驗證,把想法轉化成商品。
雖然記者會中並未仔細說明是將導入國外AI技術,或是由國內自主研發,但從先前和前微軟人工智慧亞太研發總監杜奕瑾的聯合記者會中,或許可期待雙方的密切合作。
然而由於計畫的服務對象眾多,包括學、研、新創圈都能加入,被問到機器人基地該同時滿足這麼多不同對象需求時,科技部長陳良基以「健身中心」舉例巧妙回答。
他強調,機器人基地和健身中心一樣,都採取會員制。當提供了足夠的環境和資源時,就會吸引不同特性的使用者加入,挑選自己想學、想要的東西使用。
「科技部希望把年輕人進入機器人領域的門檻降到最低。」陳良基說,不希望讓年輕人想學游泳,卻需要在家裡蓋一座游泳池,因此會努力提供環境、降低學習障礙。
串連高中職
至於該從哪裡吸引大量年輕人加入,科技部則從教育面著手。
中科管理局已邀集鄰近高中職學校籌組智慧機器人自造聯盟、南科管理局則和台南市、高雄市政府會商,同樣結合附近學校,希望共同影響中南部約100家高中職參與。
另外,南科管理局也和南科產學協會簽訂MOU,未來32個會員學校將以智慧機器人為核心,開設相關課程和訓練,期待30%師生都能實質參與。
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局長林威呈坦言,「如何永續經營確實才是關鍵」,就像園區現有的招商,如何建構出需要的環境,才有辦法吸引年輕人加入。
預期帶動50家新創公司成立
科技部表示,雖然沒辦法提供優惠關稅,但會向經濟部協調水、電費優惠,另外在權責範圍內,也會提供宿舍、園區接駁車等服務。
陳良基強調,將和行政院積極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經費,若屆時未順利提撥20億元預算,仍會以小規模方式進行,盼外界多給予支持。
他認為,如果還能引進國際級Maker業師和創意團隊,就能發揮群聚效應,希望四年計畫執行完畢後,能至少帶動50家新創公司成立,培育4千相關人才,並且自造出30組關鍵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