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週四美股開盤前,阿里巴巴公司發佈了2017年第四季(1-3月)的財報和全年年報(截止2017年3月31日),總營收略高於華爾街預期。
第四季阿里總營收385.79億人民幣,60%的增幅創下了集團自2014年IPO以來的最快增速,淨利潤為98.52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38%;2017年全年營收1582.73億人民幣,較去年成長56%,淨利潤達578.71億人民幣。
然而,儘管阿里在營收方面超過了華爾街的預期,但4.35人民幣(0.63 美元)的每股盈餘(EPS)卻低於預期的 4.51 元(0.65 美元)。
電商帝國:4.5 億年活躍買家、3.7 萬億成交額
電商作為阿里的核心業務,第四季貢獻了超過8成的營收,達到315.7億人民幣,漲幅為47%,全年收入達到了1338.80億人民幣,較去年成長45%。過去一年裡,有4.54億買家活躍在阿里的各個電商平臺上。
不過從營收占比來看,中國境內的線上零售份額有呈下滑之勢,2017年其收入占阿里總營收的67%,去年同期這一比例為76%。與之相對應的是海外零售的營收占比由去年的2%上升至今年的6%,收入大幅成長 312%。
去年阿里全平臺的成交額(GMV)為3萬億元,今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成長至3.767萬億。但需要注意的是,GMV包含了銷售額、取消訂單金額、拒收訂單金額和退貨訂單金額,並不等同於營收。
移動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月活用戶達到了5.07億(截至 2017 年 3 月),而阿里電商業務85%的收入,都是用戶在手機上貢獻的,變現率(平臺從單份銷售額中所能賺到的收入)超過了PC端。
財報中將移動端活躍用戶的增加,歸功於個性化資料與消費者的高頻互動以及「試妝魔鏡」、「夜操場」等新功能的推出。
「新零售」是近來與阿里緊密相連的詞彙。財報將蘇寧的天貓旗艦店作為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合作範例。雙方在 2015年8月達成戰略合作,打通了電商和物流等項目,蘇寧的天貓店在第四季度中表現突出,全年成交金額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過去一年裡,阿里還先後投資了銀泰、百聯、蘇甯、三江購物。
財報還首次披露了阿里在海外平臺的使用者資料,速賣通和Lazada兩個平臺的年度活躍海外買家合計達到8300 萬,其中6000萬來自速賣通。
口碑、菜鳥網路、雲端計算都還沒能盈利
然而,在電商之外,阿里的其他業務有不少仍處於虧損狀態。
作為阿里線上下的重要佈局,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在第四季的資料還不錯,支付金額達到了750億人民幣,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只有210億。但這一季度阿里需要分擔口碑5.05億人民幣的虧損,阿里表示這是由於口碑在去年 12月較高的推廣費用所致。
整個2017年,阿里在各項投資中承擔的虧損合計50.27億人民幣,遠高於上一財年的17.3億。阿里表示這與菜鳥網路以及恒大足球俱樂的估值較高有關,其中,僅菜鳥網路阿里就需要分擔10.56億人民幣的虧損。
成長勢頭迅猛但還在燒錢的業務還包括阿里近年來重金投資的雲端計算。第四季阿里雲的營收成長了103%,達到 21.63億,這是自2016年第一財季起,連續8季實現三位數成長。
2017年,阿里從雲端計算業務獲得66.63億人民幣的收入,比上年成長了121%,連續兩年實現三位數成長。截止至 2017年3月底,阿里雲端計算付費用戶數量達到87.4 萬,較上一季增加了10.9 萬。不過從財報上來看,這部分業務暫時還無法為阿里實現盈利,第四季虧損5.5億人民幣。
當然,只要電商業務繼續保持強勁的成長勢頭,其他領域的這點虧損對於阿里來說也無傷大雅。 CEO張勇在分析師會議上就指出:
核心電商分部在巨大的規模體量下,仍延續顯著的成長和強勁的現金流,讓我們能夠對雲端計算、數位媒體及娛樂進行積極投資,推動中國經濟數位化轉型及優質消費。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