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遊戲將成為下一個火紅產品
手機遊戲將成為下一個火紅產品
2006.07.01 |

當艾利森.海德絲卓(Alyson Hedstrom)被問到她比較喜歡微軟的Xbox還是新力的PS2,她抓了抓頭,接著再聊到(戰爭機器)(Gears of War)這款刺激的PC電玩時,她的眼神還是相當空洞。但是當艾利森說起(小吃店變身)(Diner Dash),整個人彷彿活了過來。她在這款遊戲中扮演主角芙羅(FLO),一個辭去股票經紀人工作,決定致力將一家路邊小吃經營成五星級餐廳的角色。
更令人訝異的可能是艾利森玩這款遊戲的地點:這個二十一歲的學生兼女服務生,花了七美元將遊戲下載到她的Verizon手機,每個星期有三天,在從家裡到波士頓工作地點的四十分鐘漫長乏味通勤時間裡,這個遊戲攫取了她,「我不是愛玩遊戲機的人,但這真的很有趣,容易上手,而且故事貼近真實生活。」

**手機遊戲營收前景看好

**像海德絲卓這樣的消費者,正是今年「世界科技一百強」裡許多公司的一個力證,那就是:小小的手機螢幕上正有著大事發生。許多排行榜上的大公司爭相宣稱自己擁有「下一個火紅產品」(the Next Big Thing)的行動設備。而遊戲產業的研究者更預測,二○一○年全球會有將近二十億支可以玩遊戲的手機,手機遊戲將可輕易賺進約一百八十億美元,超過付費鈴聲及簡訊傳送服務。這解釋了為何創投資金急忙要投入所謂的「休閒遊戲」(Casual Games)開發公司,同時也說明為何諾基亞與摩托羅拉會尋求德州儀器(TI)與nVIDIA這些晶片製造商的合作,要開發出具備大型彩色螢幕及高速處理器的誘人手機,好讓這些遊戲對於有手機和有時間的人來說,變得更有趣。 但這些投入遊戲產業的資金今年將面臨考驗。雖然大公司們對上述這些證據深信不疑,不過市場上對於付費遊戲的需求其實並不明確。此外,大型電信公司目前對於進入這些系統收取的費用也偏高。

**比反應,比槍法,比智力

**
目前市場上許多經營策畫暗示了手機遊戲光明的未來。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網路事業群的執行副總賴瑞.沙匹羅(Larry Sapiro)認為,「目前市場其實還沒有真正達到可以在遊戲當中傳簡訊、聊天,以及語音交流的程度。」而華德迪士尼的事業群正打算要將上述功能融入遊戲當中。諾基亞的Snap手機則是希望創造出一個多玩家的社群,讓消費者能夠跟世界各地的人比反應、比槍法、比智力,就像一般電視遊戲機及電腦一樣。遊戲產業的龍頭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及其他公司的願景,則是創作出能夠像電視影集般一集一集延伸下去的遊戲。
微軟公司的董事長威廉.蓋茲三世(William H. Gates III)也打算採取行動。今年五月,他首次在影音娛樂產業的重量級大展覽——電子娛樂大展(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3E)中發表談話,勾勒出這家軟體業龍頭公司對於在手機上提供Xbox連線遊戲服務的藍圖。他要讓消費者在Xbox上開始賽車遊戲,在電腦上能繼續進行遊戲,更可以利用手機購買車子的新零件或選擇新的車色。「我們將從「連線」演進到「到處連線」」,蓋茲說:「這是要讓各年齡層的人都感受到玩遊戲的魅力。」

**價格過高使得成長緩慢

**
即便有這些熱忱,但要克服整個產業的挑戰並不像遊戲裡按下「下一關」(next level)這麼簡單。許多手機的使用者早已玩過內建在手機內的遊戲,如撞球或高爾夫球等,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大約僅有四%真的被某個遊戲吸引,進而購買下載。儘管過去幾年為了研發手機遊戲已投入了數億美元,銷路最好的依舊是長青型的舊遊戲,像是(俄羅斯方塊)、(接龍),以及最近重新流行的(小精靈)。
同時手機遊戲的研發成本因為採用更多精細的3D動畫而大幅提高。事實上,目前手機的軟體並沒有標準化,這表示發行遊戲的公司必須針對市場上所販售各種手機,逐一修改所有的遊戲。產業專家表示,光是讓一款遊戲能適用到一個新手機模型,就必須花費二千美元的成本。
更令人氣餒的是,有別於電視遊樂器與電腦,手機遊戲的市場變動主要掌握在行動服務營運商手上。這些公司提供授權、收費的服務,還能決定要宣傳支援哪一款遊戲。有些行動服務營運商,要求分得每筆透過該公司網路進行下載的一半費用。目前中國有超過三億的手機遊戲消費者,但僅有少數遊戲研發供應商賺大錢,因為行動服務營運業者幾乎沒有將預算放在遊戲宣傳上面。
市場研究公司M:Metrics Inc.警告,如果現狀不改變,整個市場成長幅度將會減緩,「消費者找不到感興趣的遊戲,並抱怨收費過高,」M:Metrics Inc.產品發展副總保羅.古迪(Paul Goode)這麼說。
為了得到大規模市場,並使失敗的可能性極小化,大公司們對於林林總總的問題都照單全收,同時也集合同業的力量,以獲得與行動服務營運商斡旋的籌碼。這就像是企業間的(小精靈),只不過他們的賭注是數十億美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