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開始是走智慧家庭,後來發現這一塊的速度不會那麼快。」中保無限家執行長林建涵表示,目前台灣的住家有800萬戶,但有安裝物聯網裝置或居家安全系統的家庭比例卻不到1%,中保無限家的目標是要突破現況,用更多的實體店面敲開市場大門。
中保集團在2015年推出「中保無限+」品牌,作為一個物聯網平台,整合中保雲端系統、App與居家監控、健康照護服務等業務。過去兩年,中保集團從保全業轉型成家庭服務業,卻也讓林建涵看到了台灣在發展智慧家庭時的侷限,最重要的門檻是:產品不夠多。
產品不夠多,成智慧家庭侷限
林建涵表示,舉例來說,亞馬遜的智慧喇叭Echo在美國賣得很好,是因為消費者到百思買(Best Buy)等商店時,可以買到能與Echo連動的產品,但這點在台灣並不成立。以智慧家庭產品最多的三個地方中國、美國、韓國來看,只要是有無線功能的產品,通常不會通過NCC檢測,在海關就會被卡住。回到台灣,台灣廠商做的幾乎都是代工,沒有發展自己的智慧家庭品牌,而且因為台灣市場不夠大,產品也多是外銷。
台灣在智慧家庭的發展限制多,在林建涵看來,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產品很難推起來,「智慧家庭的精神是連動,但台灣的產品不夠多到能做這樣的事情。」不過,他也說,物聯網有分很多種,中保無限家還是可以選擇做自己能切入的領域。也因此,這兩年集團在推物聯網時,還是決定回歸到以保全起家的中保集團過去的專業:居家安全。
轉攻「安心」牌
例如,利用App進行居家監控,當偵測到一氧化碳濃度過高時,可以預先示警;或是自動切換瓦斯;當兒童回家時,向父母推播回家安全通報等。林建涵認為,現在很多人在談物聯網時,講的是你在手機上可以看到、操作很多東西,但其實物聯網真正的用處不是讓使用者主動去執行,而是在你需要時自動幫你處理好,「比如說你昏倒在家裡,你難道還要自己去開啟通報嗎?」在中保無限家的概念裡,是讓sensor(感測器)自動感應、通報,在緊急的時候派上用場,不再需要手動處理。
上線兩年多,中保無限家已累積4萬名用戶,每年增加一萬五到兩萬名用戶,成長速度很快。目前商務與家庭的比例約為7:3。從商務用戶來看,以餐飲、零售、房仲業居多。林建涵提到,2015年集團將系統升級,當初商務用戶對於手機連動的概念非常有興趣,因此中保也在監控功能以外,進一步加入管理概念。
例如,店家除了可以透過App看店裡的監控影像,還能透過與POS機連結,知道結帳時哪些品項賣得好,並藉此調整進貨、倉儲的狀況,中保無限家希望做到的是,透過減少浪費、增加營收,為客戶帶來更多附加價值。「安全系統是大家平常都沒感覺的,在虧錢或是手頭緊的時候會想說:『喔可能沒小偷了。』然後就砍了這個預算。」林建涵說,為了不要讓客戶有這樣的感覺,中保現在不只是賣東西,而是要做一套可以讓客戶長期使用的系統。
實體門市再展店40家
雖然目前中保無限家仍以商務用戶為主,但林建涵也表示,希望未來兩、三年,能進一步把比例從7:3變成5:5。「台灣有800萬戶住家,台灣的空間是很大的,教育上要花一點時間。」
這也是中保無限家為什麼在去年開設第一家實體門市「中保無限生活館」,透過居家安全系統的展示,以及結合咖啡廳、麵包店的複合式門市型態,做更多的宣傳推廣。目前中保無限生活館在台北、新北市已有12家門市,選址不以市區為主,而是選擇設立在家戶數多的社區,希望能擴及到更多一般民眾。「很多人走進來,問說中保有做這些喔?以為我們只做保全,但其實我們已經做得更多。」中興保全副總經理朱漢光說。
實體門市效應勝過廣告
朱漢光也表示,實體門市帶來的效應也比電視廣告更高,除了因為選址的成本不高外,未來中保集團還預計將門市跟全台超過60家分公司整合在一起,將身為費用單位的分公司以及利潤中心的生活館的費用攤平。
即便台灣在發展智慧家庭上仍有侷限,但中保無限家仍看好未來發展前景,計畫以一個月展店2、3家的速度,今年目標在雙北市拓展到40家實體門市,「透過這些demo site(展示中心),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必須趕快增加消費市場的接受度。」林建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