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轉型之路:BBC要破除藩籬,致力於跨平臺的聚合
媒體轉型之路:BBC要破除藩籬,致力於跨平臺的聚合

本文摘自:《新聞,轉捩點上》,聯經出版

從新聞平臺數量來看,英國公共頻道BBC的平臺數量,可能為全球之最。根據英國電視競爭者報告(TV Player Report)指出,在英國五大免費電視頻道中,英國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共有BBC1和BBC2,其中BBC1最多人收看。BBC另有全國與地方的廣播網(radio network)。BBC自1932年成立全球新聞服務網(BBC World Service),目前同時提供廣播、電視與網路等新聞服務,並且擁有28種不同語言的新聞平臺。如果再把社群媒體算進來,BBC若想在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優勢,不同平臺間的聚合首先必須克服。

BBC需要進行跨媒體平臺的聚合,有時也須進行內容的合作(Doyle, 2002; Quinn, 2004)。因此,必須了解在BBC公共集團內,如何進行廣播、電視與網路等不同新聞內容的聚合。同時,BBC既然有這麼多的新聞記者、新聞平臺,還必須設法模糊掉所有的媒體界線(Kolodzy, 2006),讓來自四方的新聞可以在不同平臺上露出,才可能達到聚合的目的。且在進行跨平臺聚合時,又得維持每一個平臺的特性,即對不同閱聽眾保持新聞的多元性。這樣的新聞聚合,對平臺眾多的BBC而言,實面臨較其他媒體更多的挑戰;BBC必然得採取更明確的做法,才可能真正破除平臺藩籬,成功完成跨平臺的聚合。

跨平臺聚合須具備跨媒體技能

BBC可以說是具有最多平臺的新聞網。經由平臺的聚合後,BBC在外的記者,從世界各地發回來的新聞材料,不但可供網路團隊使用,也同樣供廣播和電視用。不同媒體形式的內容如聲音、影像、文字等的聚合(Watkinson, 2001),也是BBC數位轉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環節。為了顧及不同媒體平臺的特殊需求,BBC因此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多技能。BBC記者安迪.摩爾(Andy Moore)說:

BBC要求記者多能,上電視和廣播報導,能寫;還要會拍電視片、操作廣播設備、以及現場運用iPhone。BBC很重視這些,內部訓練很多,讓大家提升職能,有如一所新聞學院。我們最近有如何將推特當作研究工具的課。還有怎樣用iPhone採訪,怎樣錄音,怎樣發稿回來等。不時都有像新聞院校的課。(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8月29日)

BBC記者艾蜜莉.布查娜拉(Emily Buchanana)也說明自己的工作情形。她先是廣播記者,接著做電視,後來廣播和電視都做,成為雙媒體特派員;現在的她則已變成三媒體特派員,亦即在外國不管採訪什麼,都要網路、廣播、電視兼顧。她說:

大約一年前我到印度布吉拉採訪,一則新聞大概做了15個版本,網路、影、音,剪剪接接,給網路和廣電的各個節目。可見要給什麼平臺,就做成什麼版本;例如BBC網站或許要一篇文,加上從影片剪出一段視訊,或一段訪問錄音,照片等。
所以我們出差時裝備滿多。現在我們被鼓勵用推特,例如採訪法庭時可以推特故事,寫個百字分析給網路報導,或忙不過來由別人寫。我們還要做廣播電視的訪問,一套廣播、或一套電視報導。而時間有限,如果是大事情,可能要好幾名記者,一個人一下子做不來。如果時間夠,事情不急,可以一人包辦,所以並不是天天都要三棲作業。同時剪出廣播、電視用的影音,還要寫網路稿,並不容易;如果時間長些,能做就做。這因人而異,有的記者能力強,就做得多。(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8月29日)

為了達到不同平臺的聚合,BBC各新聞記者因而進行多媒體的學習,每名記者都要學會廣播、電視與網路文字等多媒體能力,如此一來可以增加不同平臺的聚合能力。

新聞品質與時間競賽

新聞工作者為了因應跨平臺的需求,因此記者個人必須具備多項技能,以符合媒體需求,卻也引來新聞品質是否受影響的擔憂。BBC記者使用iPhone報導新聞,求快不在話下。而網路、電視還有廣播,全都等著他發稿,新聞品質可能會受影響。摩爾說:

這的確是個問題。以我去年報導英國暴亂為例,這麼重大的事件,BBC每個節目都要你上。你站在衛星轉播車旁,面對鏡頭,向BBC晨間節目的國內觀眾播報,緊接著再向國際電視臺觀眾報導,然後還有廣播;短短15到20分鐘內,你可能要訪問六、七個人,要找警方問情況都分不了身,這個難題一直存在,只能盡力而為。有時我不得不說沒辦法等等,因為馬上有記者會,我得先採訪消息。做不到就做不到,採訪畢竟是記者第一要務。(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8月29日)

由於BBC記者必須負責供給不同平臺的新聞,以致時間壓力變得更大。但因為BBC的新聞公信力,依然需要保持新聞的正確性與新聞品質,對BBC的新聞記者來說,自是一大考驗。但除了繼續爭取時間外,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布查娜拉也說:

要確保各平臺的新聞品質,顯然是很大的挑戰。要做的事愈多愈難精,時間和財力愈少,品質只能盡力維持;BBC不想出錯,所以非正確不可。趕著要就顧不得粗糙,沒時間講究字正腔圓,品質的確稍有損失。但BBC要求消息要經證實,不能播出「聽說」阿薩德總統下臺了之類。趕著要和查證是困難的平衡。
因為BBC比別人謹慎,不想出錯,可能稍稍慢些。我想品質受害在所難免,要電視腳本寫得好,同時還想著別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想現在對品質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了,電視或行動裝置畫面不穩,或所謂使用者產出的內容,例如敘利亞等地的新聞很多是民眾發出來的,品質很差的畫面,因為我們進不去,別無選擇,觀眾也只好容忍;BBC以前的高標準,攝影機不能晃動等,碰到這種情況全然無法要求。(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8月29日)

難以避免的是,數位時代由於平臺愈來愈多,BBC試圖兼顧傳統與數位媒體,在既有的人力下,時下新聞自然會受到影響,也很可能影響新聞品質。

另外,BBC也不能忽略社群媒體興起後,對電視的影響。研究也發現,由於YouTube和新媒體的出現,電視的發展也超越傳統的界線(Kackman, 2011)。部分西方學者歸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係可分為競爭、整合與補充三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新媒體已取代舊媒體(Neuberger & Nuerbergk, 2010; Phillips, 2010)。

由於外語部門視訊編輯佐雅楚.諾瓦(Zoya Trunova)認為內容才是重點,很多網路媒體互相拷貝,只有與眾不同的才會凸顯出來,人們注意到了,就會再度造訪。所以她都會要求團隊成員盡量不用路透、美聯的訊息;BBC要的是獨家,要報導別家沒有的內容,並且要建立這個聲譽。世界新聞布署編輯強納森.派特生(Jonathan Paterson)則說:

我們的電視和電臺有些頻道是24小時播出的,原本的作業步調就相當快,報紙不會如此,傳統報紙每天固定時間截稿,而我們一直是在新聞即時做好的環境中。網站同仁有的來自報紙媒體,我們要有人寫稿;不過我們這部新聞機器是要24/7不停給各出口供稿的。雖然節目時段各有截稿時間,但我們的核心新聞團隊是不停擺的;他們必須具備要用的技能,用來訪問人的,以前要錄音給廣播用,錄影給電視,都要會剪接,現在回頭要寫稿給網路;但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和新聞學沒啥關係。重點是,我們早就在那種趕時間的環境中。(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8月31日)

BBC經過百餘年的努力,已經奠定自己的新聞公信力,BBC更藉著數位轉型,重新進行機構內的重整與資源調整,聚合的結果更加大其影響力。就像戴維斯(Davis, 2010: 172-173)用幾個相同的關鍵詞,在傳統資料庫、YouTube、臉書與MySpace同時去搜尋,得到的資料最多的還是來自BBC。由此可知,傳統媒體實應體會扮演新聞傳播者角色的重要性。

BBC全球臺環球新聞總監彼得.霍羅克斯(Peter Horrocks)說:

現在記者的工作很辛苦,不僅平臺多,而且新聞24/7不停,負荷很重。我是這樣看的,要有高品質新聞透過很多平臺傳送,嘉惠所有閱聽者,廣泛得到認同,就可以取代不夠好的新聞,工作再重也都值得。
BBC得天獨厚,有足夠資源,能電視廣播網路並行;一般靠廣告的商業電臺,品質能維持已很困難,遑論提高。我覺得數位新聞非常合於人們的訊息需求,它的對談方式讓人可以選擇切身的訊息。它還有資料無限隨時可查的優點,廣播和電視每則新聞都是短短的,數位新聞擁有很大容納空間,和互動圖表等讓你探索的新科技,充分發揮網路的特性,知識和見解能夠交流、拓展視野,這些都是數位新聞優於傳統線性新聞的地方。(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2012年9月4日)

毫無疑問的是,本身為公廣集團的BBC全力迎接數位時代的聚合挑戰。BBC必須克服語言、媒體形式、平臺等條件,盡力達到聚合,以維持其在全球新聞的領先局面。目前看來,BBC並未在數位聚合中落後於其他領導性的全球媒體。BBC也比其他媒體更堅持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媒體製作的多工性質。由於BBC的貫徹實施,新聞工作者也必須學習運用不同的媒體,並且在時間壓力下力保新聞品質,以維持新聞最可貴的公信力。

關鍵字: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大腦時代來臨! beBit TECH 發布 AgentBit,讓行銷決策即時、自動、個人化
AI 智慧大腦時代來臨! beBit TECH 發布 AgentBit,讓行銷決策即時、自動、個人化

AI 行銷進入「主動行動」時代,根據 Chiefmartec 調查顯示,今年已有 44.8% 的企業啟用具代理特徵的 AI 功能,加速零售電商轉型浪潮。AI 顧問科技公司微拓科技 beBit TECH,近期攜手 Google Cloud、益富、汪喵星球等企業,正式推出「AgentBit」全新 Agentic AI 智慧代理解決方案,提供更直觀易用的行銷自動化、更精準深入的數據洞察,並且協助企業實現更卓越的經營成效。

從「數據大腦」升級為「智慧大腦」

AI 正在徹底改變顧客體驗模式。beBit TECH 執行長陳鼎文 Jason 提到,過去傳統的「人、貨、場」關係正在被重新定義,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建立自有第一方數據體系,並且與顧客建立深層連結。「AgentBit 讓 CDP 顧客數據平台不再只是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的工具,而是能主動參與營收創造的行動角色,透過雙向、即時串連顧客與商品數據,實現超級個人化經營模式!」

beBit TECH
beBit TECH 執行長陳鼎文認為,透過內、外循環,AgentBit 實現超個人化經營模式
圖/ beBit TECH

串聯內外循環,AgentBit 實現即時、自動、個人化的顧客經營

「傳統 CDP 是『數據大腦』,而 AgentBit 讓它進化為具備判斷與執行力的『智慧大腦』,」陳鼎文指出,在內循環,AgentBit 串聯即時數據,支援 AI 自動化的「人、貨、場」應用;在外循環,則透過 Agent-to-Agent(A2A)模式,與電商平台、CRM 及 LINE 工具等深度整合,形成跨系統協作網絡,即時觸發跨渠道互動,為顧客帶來一致且高度個人化的體驗。

「AgentBit 的推出,不只是工具升級,更是象徵行銷已進入決策自動化、體驗個人化的新時代。」

以更簡化的自動化,創造更卓越的成效

beBit TECH 技術長高偉鈞博士,在發佈會更首次公開 AgentBit 的最新功能:「AI 智慧分眾」、「素材創意中心」與「AI 智慧分析」。他解釋,我們希望品牌不只找到人,而是直接說出需求,精準地找到對的人,並用對的素材與行銷節奏觸達。

例如,在即將到來的雙 11 檔期,AgentBit 能從自然語言輸入中,自動梳理條件辨識出「價格敏感或高回購潛力客群」,生成受眾名單,並同時給出預算建議。而特定的商品,也能運用 AI 商品興趣預測功能,找到感興趣的顧客。「只要說得出來想要的受眾,系統就找得出來!」

beBit TECH
AgentBit 將直覺想法轉化為行銷行動,精準對齊目標受眾與最佳節奏
圖/ beBit TECH

在素材端,結合 Google 最新的 GenMedia 圖像及影像生成技術,包含 Imagen、Veo、Virtual Try-on 與最新的 Gemini 2.5 模型,協助品牌快速產出多版本廣告圖文,例如情境素材、商品目錄與虛擬試穿,實現大規模客製化,縮短跨部門協作時間。

至於分析層面,過去的優化仍靠直覺與經驗,無法系統化、PDCA 過慢,而 AgentBit 透過對話式提問,能即時聚焦真正影響轉換的問題,並提出可行動的優化方案,直接在 CDP 後台一鍵調整,「少試錯、快行動」。

beBit TECH
beBit TECH資深產品經理楊柔芸提到,AgentBit 讓品牌以自然語言輸入需求,即可快速完成分眾
圖/ beBit TECH

產業案例驗證 AI × CDP 卓越營運成效

AI 應用結合 CDP 如何在產業快速落地?擁有超過四十年歷史的台灣專業營養品牌益富策略長宗家瑋表示:「在成人營養品市場,深入理解消費者的需求格外重要,透過AI 判斷即時且個人化的互動,我們減少近九成的人力成本,更在一年間註冊率增加 122%,活躍客流量增幅高達 2 倍。」

汪喵星球隸屬於牧羊人集團,作為台灣最大的新創寵物品牌集團,在台灣每五位寵物飼主,就有一位是旗下品牌的消費者。汪喵星球執行長孫宗德提到:「beBit TECH 不僅提供工具,推動回購與跨售業績持續成長,更關鍵的是,幫助我們與顧客建立長久且穩固的關係。」

beBit TECH 致力打造企業級智慧行銷生態系

beBit TECH 作為全台領先的 Agentic AI 與 CDP 顧問科技公司,其執行長陳鼎文表示,「我們希望 AgentBit 成為每個品牌的智慧大腦。未來將持續整合更多 AI 技術與跨產業解決方案,打造企業級的智慧行銷生態系!」

beBit TECH
beBit TECH 期待,AgentBit 成為每個品牌的智慧大腦,讓行銷更智慧、決策更即時
圖/ beBit TECH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