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Mr.Friday,翻譯:林芳宇。原文刊載於作者Facebook,《數位時代》獲授權翻譯、刊登。
如果你有機會造訪矽谷的科技公司,這裡華人員工的數量,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一份來自《The Verge》的報導顯示,科技公司中都有一定數量的亞洲人,其中大多數是華人。
然而,這樣的現象其實有負面效應。我最近讀了一篇文章,是一個不會說中文的人寫的。他正在考慮離開目前的工作團隊,因為他常常覺得自己因為聽不懂經理或同事的討論而感到被排除在外,就算他相當喜歡現在的專案與tech stack(做產品時選擇的開發工具與程式語言),但溝通上巨大的鴻溝,再加上眾人對這項議題忽視的程度,讓他非常掙扎。在他的文章下,我也看到許多人也紛紛回應,表示曾在不同的環境遭遇過相同的問題。
在這裡,我想要分享我的經驗,因為我也曾經經歷一樣的問題。
數年前,我任職於一間位於台灣的外商科技公司,這是一間完全使用中文溝通的公司。在到職的那天,我發現我的經理是韓國人,工程師頭頭們(tech leads)是韓國人,資深工程師們也都是韓國人,這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我後來才知道,這對我的經理們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在公司賣掉韓國辦公室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會到國外工作。)
為了讓一群沒有共通語言,且母語非英語的人溝通,我們的專案經理(PM)請我們先用自己的母語討論,再將結論翻譯成英文即可。如此一來,許多技術上決定都是先用韓文討論,再被翻譯成英文,而新進工程師們的討論也大多是先用中文,再翻譯成英文。
這樣的工作模式,產生了一道巨大的溝通鴻溝。許多資訊在翻譯的過程中流失,因此我們必須來回確認數次,才能完成溝通程序。我們確實能做好工作,但這也造成負面影響——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團隊中的邊緣人,在工作過程中,團隊感也相對薄弱。
自此之後,我領悟到在工作中使用同樣語言的重要性。
數年後,我現在在矽谷工作。有趣的是,這次的經驗又跟之前不一樣,因為我同時了解中文和英文。但大多時間我都會使用英文,除非會議上所有的與會者都講中文。我不想讓別人因為語言感到格格不入,雖然說英文可能會減緩某些人的溝通效率,但我知道說不同語言,將造成更可怕的後果——使團隊分崩離析。
這就是我工作至今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