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平價、生產環境透明,同時反對過度行銷與包裝,似乎已經成為不少創業零售品牌的核心主張。
Brandless是一間上週才正式上線的零售平台,主要販售食物與日用品。雖然分類很廣,但商品相比一般零售超市卻少得多,僅有115項。即使預計會在12月上衝到300項,但相比一般會販售上千、上萬種單品的超市,Brandless 已經算是極簡商店──儘管還是夠滿足消費者初步的日常需求。
Brandless 販賣的商品大致有罐裝食品、果醬、零食、肥皂、牙刷、美妝品,甚至有開瓶器與菜刀,如同品牌名稱,風格其實有點像無印良品,就連商品包裝設計也主打極簡風,同時傾向在包裝上直接呈現原料與功能,而不是品牌行銷。架上銷售的品項也不乏有一些小型商家常有的主張,像是有機,或是非基因改造原料。
Brandless 的創辦人指出,公司的價值是希望能重新審視現有的零售系統。由於現行的零售交易過度強調品牌效應,許多時候人們花的錢並不完全等同於商品價值,也不一定反映出製造成本,而僅僅只是一種「品牌稅」──意指只用來支付品牌本身的附加價值,或是行銷費用。
Brandless認為,在他們有販售的品類裡,通常人們會因為品牌稅得多支付平均40%的錢。某些特定的品類,像是保濕液,更會上衝到320%,這意味用戶其實只要花大約3折的錢,就可以買到同品質的商品。儘管如此,Brandless強調自己並不是「反品牌」──畢竟他們自己也是一個有特定價值的品牌,只是重點是在「重新塑造市場對品牌的想像」。
如同許多在中國採用類似模式的電商平台,Brandless找了全美數十間獨家供應商合作,並讓他們直接透過Brandless的平台銷售,省下了經銷商的費用,但需要通過Brandless的品管檢驗。Brandless也不開設實體店,以避開店租與人士等額外成本。特別的是,Brandless採用3美元的統一定價──幾乎所有商品都是3美元。用戶購買之後,還會寄送報告,告知消費者如果這些商品在一般門市採買,得花上多少錢、同時用戶可以省下多少。透過這種方式,Brandless已經拿到5千萬美元的創投,其中還包括Google。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