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及三月份國民經濟有關統計資料,發言人鄭京平指出,「投資規模依然偏大,調控任務依然繁重。」
因此特別邀請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經濟學家張曙光、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大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以及哈繼銘,就過熱問題進行探討。
(二十一世紀):各位認為當前經濟是否過熱?
哈繼銘:去年第一季經濟增長速度很快,超過九.五%,外貿貿易赤字八十六億美元,消費增長一○.七%,今年GDP的各個分量都比去年大很多,而且是平衡快速地增長,所以我對今年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宏觀經濟已經不再是結構性過熱,而是全面過熱。結構性過熱尚可用行政手段調整,全面過熱則需用總量調控。
陶冬:我認為過熱是由幾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貨幣政策沒有隨著經濟的加速、通膨的重現而變化;二是地方政府的GDP本位主義和銀行的結構性缺陷,導致投資持續過熱;三是房地產有過熱的現象。但我認為中國消費沒有過熱現象,城市收入增長相當迅速,而且農村收入也出現轉機。出口則有另類的過熱現象,主要是由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缺乏彈性以及出口商間的彼此競價造成。
張曙光:就第一季的情況來看,有些地方存在過熱的問題,但說經濟過熱有點聳人聽聞。在去年GDP達到九.八%的基礎之上,今年我國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九.五%,確實是較快,但並不是所有領域都是這種情況。
王大用:判斷當前經濟是否過熱是有一個標準的,如果說過熱是「病」,那麼就要判斷增長是不是偏快、通脹壓力是不是過大,而不是指別的毛病。美國的經濟增長達到五%就過熱了,中國經濟在現階段達到九%也不怎麼過熱,因為通膨率並不高。
王建:去年經濟增長九%和今年增長的九%並不一樣,去年我國面臨的是生產資料和能源的瓶頸。但是今年我國大概增長了五千萬噸鋼的生產能力,煤炭生產差不多增長了三千多億噸,這個瓶頸已經緩解很多。我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去年宏觀調控中,已經把新開工的項目壓下來了,但因為在建項目不能停下來,所以高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汪同三:還是要注意新問題,這對於搞好宏觀調控是最重要的:第一,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投資扮演了「成也簫何,敗也簫何」的角色,所以現在要特別注意投資反彈的問題;第二要注意價格問題。現在講價格不是大問題,但是更應該提的口號是要化解價格上漲的因素,為二○○六年、二○○七年的發展創造好的條件。
王建:在物價問題上,現在可能有很多人擔心會出現「輸入型通貨膨脹」,因為今年鐵礦石、石油價格都有了驚人的走高,問題集中在進口的上游產品價格方面。
另外就是有相當一部分壓力可以通過出口轉移出去,因為現在出口已經占到我國GDP的三五%左右。去年是貿易的一個轉捩點,第一次出現機電產品出口順差。也就是說中國的價格提升速度要快,這樣對進口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有消化壓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