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矽谷人看台灣,沙正治:我們在軟體市場缺席太久了
資深矽谷人看台灣,沙正治:我們在軟體市場缺席太久了

「因為半導體跟硬體製造業,我們錯過了很多東西。」談起產業變化,沙正治的語氣難掩感嘆,因為,他曾在Intel、Oracle擔任副總裁,同時也是Netscape共同創辦人,堪稱是最早參與矽谷發展,且熟悉軟、硬體產業的台灣人之一,目前也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顧問。但,這些年來,台灣產業的「成功」,在他看來卻成了「摩爾定律副作用」。

Netscape共同創辦人沙正治
沙正治表示,並不是指硬體公司或半導體不重要,而是軟體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且會不斷思考新的服務方式。
圖/ 吳晴中/攝影

台灣在軟體產業裡缺席了

「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廠商不用想、不需要思考了,」沙正治解釋,台灣的電腦和半導體產業,都遵循著摩爾定律的變化,每18個月成長一次,照著軌跡讓產品變小、變快、變省電、變便宜,並不是說這樣做很容易,而是「廠商對其他機會的觀察,變得非常薄弱」,因為他們只要每年去解決固定的問題,就可以維持穩定的獲利。

再加上在教育層面,以及產業環境的生態上,台灣對於發現機會的訓練並不足夠,因此,沙正治認為,這導致台灣這幾十年來,其實是在軟體產業中缺席了。「因為Software的核心就是在解決不同的問題,」他說。

他認為,以台灣先天的條件來說,絕對是可以發展軟體產業的。畢竟,同樣是小國家,以色列在資安、車聯網方面,能夠創造優異成績,代表並不是沒有市場就不能玩軟體。若以在美國Nasdaq上市的公司來看,以色列的數量,目前是外國國家的第二名,產業發展的脈絡就很值得我們效法。

他再次強調,「系統的價值」比起硬體和半導體高太多了。當美國公司要找技術、新服務時,會選擇到以色列去找標的,甚至,把研發中心設在當地,而這些公司裡面的技術人員,再想辦法跳出來自己開公司,從一家變兩家。反觀台灣,其實這幾十年來,很少有本土公司被美國看上。

沙正治說,或許這跟語言能力有關,可是台灣人的英文能力,普遍來說比起日、韓都好上一些。所以真正的原因,或許,還是在過去的產業軌跡發展,太多偏重半導體。

台灣新創團隊太多,懂市場的太少

而從沙正治的投資歷程來看,他確實對於「軟體」情有獨鍾。早自2000年開始,便鎖定英語互動雜誌LiveABC,成為股東之一;2007年,他再次出手,相中資安公司阿碼科技,擔任領投角色;十年後,才又投資SEO團隊阿物國際。

沙正治與投資團隊_阿物國際
沙正治開玩笑說,原本他對台灣的投資之門已經關上了,直到最近,才又為了阿物國際打開。
圖/ 吳晴中/攝影

17年的天使投資經歷,僅在台灣出手三次,這三次,都選擇了軟體新創團隊。沙正治說,之所以投資頻率不高,除了年紀大,加上自己並沒有這麼長時間觀察本土環境外,其實另一項原因是:「台灣有不錯的技術,卻不懂得做市場。」

他覺得,台灣確實不能在創業熱潮中缺席,但現在有這麼多新創公司,很多人在第二輪、第三輪都拿不到錢,就算未來上市了,市值也無法太高,「金字塔下面的盤太寬,能夠上去的太少了,」而且,有許多團隊只鎖定做台灣市場,當市場太小,要成為世界級公司的機會也跟著渺茫了。

沙正治說,他並不是希望每個創業團隊出來,都打著大題目的名號,其實他自己也不喜歡太過紅海、流行的議題,可是,「即便是小題目,也要試著attack big problem。」例如,當許多人都說要到美國市場做服務的時候,其實應該要思考自己的產品優勢,或許,日本可能也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同樣是攻打日本市場,我們比起美國人會更有文化優勢。」沙正治表示,先在小市場的國內稱王,然後再出去打海外市場,或許是本土新創團隊比較適合的發展方向,有機會的話,能夠去其他地方上市、被併購,不要把創業侷限在台灣市場裡。

關鍵字: #app #矽谷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