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電商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概就是momo,畢竟從我開始關注momo以來,就不曾看它業績衰退或是停滯過,雙位數的成長才是它的常態,但突然連續2、3月的業績衰退,4月的業績持平,的確是讓市場大吃一驚。
目前討論比較多的還是因為酷澎與蝦皮, 我覺得外部競爭因素固然是其中之一,卻不是唯一。
這一篇就不討論酷彭與蝦皮的負毛利與運費補貼政策,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我看到的視角。
momo的逆轉勝關鍵,在於第三方賣家
要談平台肯定繞不過亞馬遜這個全球巨物,畢竟它給全世界的同業打了一個最佳模板,其他國家的平台如果能跟著走就穩了,但實際上卻很難。
如果攤開亞馬遜的財報,你會發現它跟momo相同的B2C第一方零售業務,大約只佔它四成五的營收來源,約有兩成五來自第三方賣家服務(Third-Party Seller Services),剩下的則是AWS與廣告收入。
也就是說,如果momo想學亞馬遜,那它現在最要做的不是那四成五的第一方零售業務,畢竟這一塊momo本來就已經做得很好了,而是剩下五成五的部分。
我能看到,momo有這麼多的精英肯定也能看到,所以他們一年多前就開始推第三方賣家服務的mo店+,最近更開始大力推動廣告業務。
第三方服務,是擴大廣告收入的基石
但是,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但是 ,亞馬遜的廣告收入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第三方服務 ,也就是在上面開店的店家所購買,而不是第一方零售的供貨商。
原理很簡單,B2C屬性的第一方零售服務,對廠商來說類似批發性質,本身給平台的抽成就比較高,自身毛利相對低,廠商們看中的是momo自帶的流量,廠商也不需要花太多資源在行銷、流量費用上,類似供貨給Costco、家樂福與大潤發的概念。
以廠商的角度而言,我都已經給你高抽成了,哪可能還要自己買廣告?
而第三方賣家服務屬於B2B2C,momo提供平台給店家開店,店家自己負責行銷、流量、客服與出貨,店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比較多,自然抽成就比較少,而店家也更願意在這樣的條件下付出廣告費用,類似百貨公司或是商店街的概念。
亞馬遜之所以可以推廣高毛利的廣告業務,那是因為他的第三方賣家服務做得好,許多賣家在上面開店之後賺到錢,然後更願意投資在廣告上,就像蝦皮商城上的賣家,買搜尋廣告、關聯廣告、賣場廣告等等的,都沒在手軟的。
為何強如momo,卻未能及早建立B2B2C模式?
momo經營B2C的生意這麼成功,就一定能把B2B2C的生意做起來嗎?在m店+之前,其實momo早就有了摩天商城。
如果長期跟momo打交道的廠商,應該會感覺到momo跟其他電商公司很不一樣,它是一間很成功的電商公司,卻也是一間最不像電商公司的電商公司。
momo的母公司是富邦,金融血統保守嚴謹的DNA那是深深刻在整個集團的骨子裡,而大家熟悉的電商公司的DNA是創新、野蠻、迅捷、嗜血。
曾經有位金控的小編(非富邦)跟我分享,他們粉專PO一篇文,光是內部審核就要兩天。
在這樣保守的氛圍下,在momo內部開拓新事業群,可想而知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 而不管是第三方賣家服務或是廣告業務,其實對momo來說都是新創事業群。
moPlus會員制,為何很難成功?
在講回momo最擅長的B2C業務,也是現在被酷彭攻擊最凶猛的這塊,momo與亞馬遜比較起來,最大的差別在於用戶的黏著度,亞馬遜的Prime付費會員人數龐大,美國就有將近1.8億的Prime會員,且續約率高達9成。
但momo推的付費會員制卻很難成功, 因為他除了要會員付年費之外,還要廠商多支付4%的mo幣回饋成本,等於兩頭賺,除了少部分的重度使用者,以及命脈都全在momo上的廠商之外,基本上願意參與的人不會太多,這是人性。
Prime的付費會員可以得到的福利,除了運費以及快速配送之外,還有影音與電子書的串流媒體,也就是說亞馬遜的會員打開app不只是為了買東西,也有可能是追劇、聽音樂或看書。
但打開momo的人,除了買東西以外好像也沒什麼其他用途了,這也是momo的護城河在競爭對手的負毛利補貼戰略下,顯得薄弱的原因之一。
momo最大的敵人,是過度謹慎的DNA
但其實momo是有資源讓它的app更多元、更生活的,別忘了同屬富邦集團的台哥大,有早期最多人使用的音樂串流app「MyMusic」,現在雖然用戶數大幅降低,但如果能整合進momo的app呢?還有MyVideo等的影視資源,相較於沒有這些資源的公司來說,momo是很有機會成為台灣甚至亞洲版的亞馬遜啊!
所以我覺得對momo來說, 最大的敵人不在外部,而是內部的企業DNA。
延伸閱讀:電商買氣回不來了?momo上市來營收首衰退:為何即使砸錢補貼,仍難克服3大隱憂?
深度解析|momo無預警推訂閱制moPlus,為何「高回饋」不是好武器?
本文授權轉載自:李忠儒Facebook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