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動態消息改變世界的他,轉戰硬體可以為Facebook再創新局嗎
曾用動態消息改變世界的他,轉戰硬體可以為Facebook再創新局嗎
2017.08.25 | 人物

2006年,他將Facebook執行長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的構想化成真實可行,且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動態消息(News Feed);2012年,他建立在行動裝置銷售廣告的功能,不僅向資本市場證明了Facebook的價值,也建立Facebook最重要的成長命脈;而來到2017年,他被賦予扛起Facebook硬體事業的重任。他是多數人稱「博斯(Boz)」的安德魯.波斯沃斯(Andrew Bosworth),為Facebook立下無數戰功的元老功臣。

網路公司難以跨越的硬體障礙

就像Google、微軟、亞馬遜等國際大型軟體、網路公司一樣,過去這幾年Facebook也在做一件事:加碼硬體投資。但從Google Glass、亞馬遜Fire Phone的失敗,以及近來傳出故障率偏高的微軟Surface裝置,還有傳出將胎死腹中的微軟AR眼鏡HoloLens等諸多例子不難看出,縱使這些企業有大把的資金和優秀人才,跨足硬體卻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而對Facebook來說,同樣不例外。

不論是2014年以20億美元併購而來的VR公司Oculus,還是Facebook神秘的Building 8部門,目前都還很難稱得上有成績。而在亞馬遜開啟智能音箱Echo的熱潮,Google隨之也以Google Home迎戰,但Facebook卻還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似乎開始讓佐克伯有些著急了,決定任命過去五年執掌Facebook命脈的廣告暨商業平台副總裁博斯出手救援。

讓一個完全沒有硬體背景的廣告暨商業平台工程主管去領導硬體部門,聽來好像有點狗急跳牆。但如果你認識博斯,或許會對這個調度有不一樣的看法。

facebook_boz.png
Facebook硬體部門主管安德魯.波斯沃斯是Facebook的元老與功臣
圖/ 截自 2016 IAB MIXX Conference

一點都不宅的工程師,創造出改變世界的動態消息

博斯1982年出生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一個名為薩拉托加,有著牧場和葡萄園的小鎮,十歲的時候,他在參與的四健會活動中學會寫程式,也埋下未來走向資訊工程的種子。不過他可不是外界想像中的「阿宅」,反之,他從就小善於社交,是舞會的常客,高中時期還是學校裡的體育明星,曾拿過全國跆拳道冠軍,也參加過美式足球隊。而在他的自我介紹裡,還寫著他喜歡拍照、寫作與創造東西。

大學考上哈佛後,他主修電腦科學,而當他在一堂人工智慧課上擔任教學助理時,當時就讀大二的佐克伯就是他的學生之一。不過博斯沒有立刻加入佐克伯的創業行列,而是先到西雅圖擔任微軟工程師,直到2006年才正式加入Facebook,也是在那一年,誕生了改變全世界訊息流通方式的動態消息。

博斯其實不是動態消息這個功能的最初構想者,但他確實是讓這個想法得以實現的關鍵幕後推手。雖然這項功能剛推出時在市場上掀起了相當大的波瀾,甚至有用戶到Facebook總部抗議,但動態消息團隊的挫折感很快就被數據帶來的興奮感給取代,因為博斯發現,雖然市場上有不滿的聲音,但不論是瀏覽數、留言數量等等各種數據,都呈現出倍增的情形,顯然消費者因此變得比以前更黏Facebook,也讓他們看到龐大的機會。

而在這次戰役之後,博斯又陸續主導Facebook多個重要產品線,如Facebook Chat和Messenger的整合、隱私權工具等等。而這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在2012年推出Facebook行動廣告。

行動廣告一戰,證明Facebook價值

如果長期關注Facebook的人應該還記得,2012年正是Facebook掛牌上市的那年,但當時Facebook所有營收都還是來自PC,基於對Facebook在行動市場獲利能力的疑慮,華爾街可說是相當的不給面子,股價自掛牌後一路下挫,毫無蜜月期可言,也讓佐克伯背負了沉重壓力,直到博斯和他的團隊改變了整個局面。

其實博斯原本不應該出現在這段故事裡的。在經過六年時間奮戰,博斯在2012年提出休假六個月的請求,甚至連行程都已經規劃好。但5月的某一天,佐克伯找他出來散步,對他說:「你不覺得在六個月內創造十億美元的事業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嗎?」佐克伯說所說的十億美元事業,指的就是在行動裝置上賣廣告。

對於這個提案,博斯一開始其實不是很有興趣,不只是因為他想休假,更重要的是,他根本就不懂廣告。但佐克伯相當有說服力,「他說了一個你認為很瘋狂的事,但結束談話的時候,你會認為是有可能的。」博斯最終還是答應了,並且也真的做到佐克伯的期待。後來,佐克伯決定將整個Facebook的廣告事業和商業平台工作都交給他負責,一做就是五年,而這五年來,Facebook的營收也翻了五、六倍。

facebook_boz5.png
Faceb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馬克.佐克伯在Boz的臉書留言,表示感謝並肯定他過去的貢獻,也期待未來一起迎接的新挑戰
圖/ 截自Boz's Facebook

打造Bootcamp,累積人才實力

還不只如此,其實就連Facebook的工程人才培育和企業文化也與博斯有密切相關。2008年他在Facebook發起針對工程師設計,名為Bootcamp,為期六周的密集訓練營。他不只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也親自擔任教官。

這個訓練營主要是幫助新進員工更快進入狀況,也幫助他們找到熱情所在,以發揮最大的生產力,因此可以讓Facebook工程師數量不必隨著使用者人數的擴大而同比成長。此外,博斯認為這個訓練營同時也為公司培養潛在的領導人才,並且打通跨部門之間的溝通障礙。

全能好手能在硬體領域再打出漂亮一仗嗎?

可以說博斯就像是一個全能好手,深受佐克伯的倚重。而這次他接下負責消費性硬體部門主管,就像當年面對全然陌生的行動廣告任務一樣,博斯直言:「我對消費性硬體的了解不多。」但過去幾次經驗已經證明,他不只有面對跨界挑戰的勇氣,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表示相信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力量,也相信他的團隊。「我已經等不及要開始了。」博斯在個人Facebook放上一張兒子將頭放進Oculus Rift包裝盒的逗趣照片來表達他的迫不及待,也正式宣告新的角色,新的開始。

facebook_boz.png3.jpg
Facebook新任硬體部門主管安德魯.波斯沃斯在個人Facebook放上兒子的照片,宣告新的開始
圖/ 截自Boz's Facebook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完全沒有硬體背景的博斯能不能再次為Facebook開創新的局面,但對於過去缺乏明確硬體策略的Facebook來說,在博斯的領導下,或許可以找出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