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如何一面成長一面維持它的工程師文化?
Facebook如何一面成長一面維持它的工程師文化?
2016.03.14 | 科技

本文刊載於SOFT & SHARE,《數位時代》獲得授權轉載。

看到一篇《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標題是Facebook engineering director describes what it's like to go through the company's 6-week engineer bootcamp 原本以為這個bootcamp是為剛進入Facebook的新手所設立的, 類似我們說的「新生訓練」,將內文看過一次後發現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內文提到當Facebook工程師在2008年成長到150人以上就開始實施Bootcamp活動,新手到老手都要參加,為期6週,這個Bootcamp活動可以讓Facebook成長時繼續維持Facebook的工程師文化(我會比較喜歡用駭客文化),FB的工程執行長Vlad Fedorov說這個活動非常成功,他告訴記者說,如果他要出去開新創公司,他也會複製這個活動。

這篇報導也提到Facebook在招募工程師跟目前許多大公司的區別在於它用Bootcamp來決定工程師是否適任並且快樂的工作。看到這句話聯想到我們之前寫過的一篇-關於Google團隊管理的文章 裡面就有提到Google發現高績效的員工都有5個特質:

1.Psychological Safety:可大膽嘗試不怕犯錯,不用擔心被別人批判
2.Dependability: 準時完成且達高標
3.Structure & Clarity: 清楚的角色認知、計畫、與目標
4.Meaning: 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5.Impact: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且可創造改變

比對一下,這兩家在網路界呼風喚雨的公司的體認是不是有相似之處,他們發現只有讓工程師喜歡他們自己的工作才能讓工作更有效率,文中也提到了Facebook的人力資源主管Lori Goler的使命-讓Facebook成為一個強力為本(strengths-based)的組織,經理人必須讓工程師視工作為他的熱情所在。

Facebook是如何進行Bootcamp?

Bootcamp開始進行的時候,每個新手都會搭配一位資深工程師當作輔導者,讓這位輔導這指派不同的工作給新手,例如解公司網站或是App的Bug,這些Bug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會影響到Facebook全世界10億以上的使用者,所以這些Bug修正正式上線前都會讓資深工程師檢查後才上線。Bootcamp也開放讓工程師自己決定他們要改善Facebook產品線中哪些功能,例如Facebook的群組功能或是Android、iOS App。

經過這六週的Bootcamp活動,帶給了Facebook三項好處

一、讓工程師決定他們如何貢獻

Fedorov提到大部分工程師進入公司之前對公司所知都是有限, 經過六週的Bootcamp洗禮, 工程師可以看Facebook所有的code並知道Facebook產品線如何運作, 新進的工程師藉此可以決定他們剛進入公司有什麼工作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二、在公司內部工作網路產生新的「雇用」

Facebook的Bootcamp產生當初沒有預期到的效果讓工程師產生革命情感。裡面有提到Facebook目前全球有64個辦公室13000個員工,Bootcamp讓Facebook避免掉因為工程師不斷的增加造成一堆孤立團隊的問題-這裡面講的讓我想到前一陣子看到的一篇文章-穀倉效應, 裡面講的是大公司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問題,Facebook的Bootcamp看起來可以打破穀倉效應

三、在團隊中建立一致性

Fedorov提到大公司內不同的團隊有他們自己的開發流程, 這會讓公司的技術分裂, 而且這會讓公司內部的合作變得沒效率。 在Bootcamp中, 指導者會教所有新進工程師Facebook的最佳實踐(或是開發流程) 工程師過了一年後如果對公司內部其它專案感到興趣, 這樣工程師也很容易融入新的團隊。 這邊我對於一致性想下一個註解, 對於一致性這個字眼, 有些公司是嗤之以鼻, 有些公司認為企業要有創意, 必須要保有每個人的獨創性, 一致性應該是用在製造業才對吧? 其實依據個人見解, 這邊講求的一致性應該是針對工作方法,例如敏捷開發流程中提到的幾個實踐, Pair programming、Unit test、continue integration,這些好的實踐就必須落實在每個團隊,不應該A團隊是做一套,﹐B團隊又是做另一套。

擔任輔導者角色的資深工程師也從Bootcamp得到好處,這會讓他的領導統御更有效率。最完美的是這個Bootcamp讓新進的工程師可以馬上上手,並享受參與的工作。

如何讓工程師喜歡他的工作? 又去激發他的熱情?

其實看了許多文章都是這麼說, 那要How to do呢? 昨天剛好在社群看到朋友分享一個簡報Motivating and Engaging Workers, 如果你是扮演經理人的角色, 相信看了會很有幫助。

如何建立有效率的團隊呢?

Facebook讓工程師去選擇跟她/他興趣相符的專案去參與,讓工程師樂在其中,這件事跟我們前一陣子推廣的一本書-Creating Great Team裡面講的方法是一樣的,可以參考一下 -以下是書本的簡介

觀摩紐西蘭最大的電商公司運用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完全地重構企業。在此過程,發現如何讓人們自己組織跨功能的小團隊,創造高績效的方法。 本書提供步步指引、清楚易懂的圖示、實際的案例、清單與工具,將讓您在您的組織中實行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

如果您是經理人,想要將您的組織以小團隊來運作,您將發現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是最快最安全的做法。您將為組織佈置自選活動且確定您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的參加者與夥伴經理人都到位就緒。如果您是團隊成員,您將親自體會參與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是什麼樣的感覺,以及對您每天工作的影響和效果。您將了解考慮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將如何影響您的同事和您的老闆,也將可提供您的經理人計畫,說明如何佈置自選機制(self-selection)的活動以及此機制可行的證據。

圖說明

團隊經常工作做不完?

您的團隊正承受很大的工作壓力-事情先後不清,哪些工作正在進行中也不是很確定,管理沒有發揮作用?如果您的團隊正面臨如上所述的情況,本書的四個案例研究將引導您成功完成專案。您將知道如何運用看板大幅地改進上市進度並建立跨行銷、IT與營運的專注合作機制。每個案例研究都以看板、示意圖、圖表的說明來幫助您了解幕後的運作。

圖說明

如果在團隊推導新技術或是工具遇到阻力怎麼辦?

如果您是扮演Facebook的的輔導者角色,或是您是扮演團隊的資深工程師角色,你發現了資訊系統老舊該升級了?程式開發語言該換新的版本了,開發流程有問題?大家不願意配合做Unit testing?如果你發現這些問題剛好跟你遇到的問題一樣,這絕不是巧合,每個團隊都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參考這本書,這本書會給你許多建議。

圖說明

延伸閱讀

Facebook Engineering Bootcamp Facebook在2009年就有出一篇報告分享他們的Bootcamp經驗。

關鍵字: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